将“保增长”的基调调整为“稳增长”,一字之变,包含着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更高要求,也体现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理念的三个转变:
计划思维向市场调控思维转变。“保增长”具有较强的计划调控色彩,在出口受挫内需不振的情形下,实际操作中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保这个增长速度。各级政府为了完成“保增长”指标,势必扩大政府投资,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积极性很高,所以,保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含有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意思。“稳增长”就是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经济下滑,需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特别是把握政府投资的力度和结构、严格控制新上项目,不能严重依赖政府支持的基建项目,通过市场调节,必须将重心转向提升私营部门投资。
危机思维向正常发展思维转变。早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就提出过“保八”的目标。“保增长”是经济危机时期的特殊政策,是一种政府强力干预的经济发展思路。当“保增长”成为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通过不惜代价维持增长的目标固然可以实现,但市场对增长的作用远远小于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更多是实现了“被增长”。这种特殊时期保增长的特殊政策具有不可持续性,政府过多地介入资源配置会侵蚀市场的力量,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只有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增长”是一种市场主导、政府维持稳定的经济正常发展轨道,表明政府试图从金融危机之后的“危机思维”中走出来,宏观调控措施走上经济正常发展路径。
增长思维向协调发展思维转变。在持续稳健的增长中,就业、民生、社会保障等难题方得以纾解,没有增长也就谈不上发展。但是,如果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化缓慢或经济结构变化方向不合理,则被称为无发展的增长。“稳增长”是保持住已然呈现的增长态势,力求“有质量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正在努力改变近十年来GDP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下决心解决制衡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痼疾——结构失衡(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力求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成效,不断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新进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民生改善带来更多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