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肉丸

2009-12-29 00:00:00李克南
上海故事 2009年4期


  我第一次到新阳市出差时,恰遇电视上正在宣传该市一道叫做“保姆肉丸”的名菜,吃饭时,我带着猎奇心走进了那家“保姆”肉丸的餐馆。
  刚进餐馆,一个穿红裙子的姑娘便给我倒上茶,热情地为我介绍肉丸的品种和吃法。我仔细看了罩在橱柜里的肉丸,嗨,各种肉丸还真不少。服务员按照我的要求,为我烩制了一碗牛筋肉丸,端来一碗大米饭,我细细地品尝,结果发现这“肉丸”口感爽滑、鲜而不腻,别有一种风味。遗憾的是名曰肉丸,其实蔬菜占了80%左右,有些名不符实。
  这道家常风味的小吃,怎么会被列为小城名菜呢?我委婉地问那个穿红裙子小姑娘这道“保姆”肉丸的来历。姑娘笑笑,向我介绍起来。
  十多年前寒冬腊月的一个夜晚,“运和”建材商店的老板刘运和与妻子李燕忙完了一天的生意,关上店门准备回家。当两人走到店外的路边时,忽然发现一个人躺在地上呻吟,两人走近一看,见是个要饭的老太太。刘运和推推她说:“大妈,天这么冷,你怎么能睡这儿呀?”那人仿佛没听见一样,只是一个劲地呻吟。李燕弯腰一摸她的额头,吃惊道:“老人家生病发高烧呢。”刘运和对妻子说:“天这么冷,别说一个生病的老人睡在路边,就是没病的人一夜过去也非冻坏不可。”于是,他们用自行车把老人驮回家里,给她服了感冒药,喂了一碗姜汤和一碗米粥。
  第二天,老人烧退了,精神也好了许多,刘运和这才问清了她的身世。老人叫贵素芬,老家是新阳的,年轻时远嫁他乡,三年前老伴去世后,她没儿没女,就回来投靠一个远房侄儿,谁知远房侄儿竟出车祸死了,妻子带着孩子嫁到了外地。她花光了盘缠,只好乞讨为生,感谢他们救了自己一命。
  吃过早饭,刘运和夫妇要去店里打理生意,老太太千恩万谢后就要离去。李燕说:“今天是周末,幼儿园老师休息,我妈原本今天要来照顾两个孩子的,因有急事来不了啦,你能不能帮我们照看一天孩子?”
  其实,李燕是想让老人在这里多住两天,把病治好了再走,所以才打电话让母亲不要来,编造了这个谎言。
  贵素芬面对恩人的托付,哪有不应之理,于是便留下来帮他们照顾孩子。
  刘家的两个孩子女儿5岁,儿子3岁,都非常乖。贵素芬是个闲不住的人,除照顾孩子外,就在家里整理家务。本来说好是李燕回来做午饭的,可不知为何回来晚了,贵素芬见状,就在其女儿的指引下,试着做了一顿午餐。李燕回到家时,饭已经做好了。其实,李燕虽说是出于关爱,把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婆和两个孩子留在家中,还是有几分不放心,她中途想回来看看,可丈夫办急事去了,店里离不开,只好拖到现在。
  贵素芬见李燕回来了,忙说:“午饭做好了,不知合不合你们的口味?见你还不回来,就让两个孩子先吃了。”正在看电视的两个孩子,见妈妈回来,一起围过来说:“奶奶做的饭可好吃了。”
  李燕尝了口饭菜,觉得味道果然不错。她环顾四周,发现家中里里外外全收拾得干干净净。她觉得老人太好了,拖着病体还干了这么多事。五天后,老人的病全好了,李燕两口也舍不得让她走了,因为孩子已经离不开老人了。他们决定聘请老人为保姆,每月给她350元钱。老人说啥也不要钱,他们就每月按时把钱给她存到银行里。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三年后的秋天,刘运和被一个骗子一下子骗走百十万元,不仅把多年的积蓄全赔进去,而且还欠下不少债务,眼瞅着每天被讨债者搞得焦头烂额,刘运和想以死解脱。
  这天一早,贵素芬收拾床铺时,在刘运和枕头下发现一张字条,展开一看,竟是一封遗书。为不让李燕受到惊吓,她把刘运和叫到一边,跟他说:“运和,这几年我在你家,说是保姆,其实你们两口子一直待我像亲人。眼下,咱生意上遇着了一道大坎,但心劲不能散,只要咱齐心协力,咬牙挺一挺就过去了。再说不为别的,为两个年幼乖巧的孩子也要撑住啊。”说着,贵素芬把这几年刘家夫妇为她存的折子和花剩下的零用钱全给了刘运和,叫他们用这些钱做路费,先出去打工,挣钱还债,两个孩子由她在家里带,遇着机会咱再把生意做起来。
  贵素芬的话让刘运和一下子清醒了,他激动地跪在地上叫了一声“妈”,安排一下,两口就到外地打工去了。
  刘运和与李燕打工走后,两个孩子的生活全落在了贵素芬肩上,为减少开支,她经常去捡破烂儿,到菜市场捡菜叶。为保证孩子的营养,她还厚着脸皮向宰鸡宰鱼的要些杂碎,讨些碎肉。贵素芬原来的丈夫年轻时干过厨师,她曾跟其学过一些做菜手艺,她就看料做菜,把杂碎收拾干净煮着吃,把碎肉和菜叶,加上面粉做成水煮丸子给孩子吃,两个孩子直夸奶奶做得好吃。
  一次,邻居两个大妈带着孙子到她家玩,贵素芬把刚做好的丸子给两个小孩吃。两个孩子平时吃腻了大鱼大肉,现在吃了这种蔬菜多、口味清淡的肉丸,都说好,缠着奶奶还要吃。邻居大妈就给贵素芬留下10元钱,让她帮忙给做一些送过去。
  让贵素芬想不到的是,这事经邻居们的传扬,小区里都知道她做的肉丸孩子们爱吃,一些人家便隔三差五地出钱请她做给孩子吃。居委会主任知道这事后,对贵素芬说:“大妈,你不如就在家里开个肉丸店,专门供应咱小区的家庭,肯定会比你捡破烂儿收入多。”
  在居委会帮助下,贵素芬的“家常肉丸店”开张了。街坊邻居有的是因她做的肉丸口味独特来购买,还有的是为她在危难中不离不弃、替主家照看孩子的精神所感动,有意照顾她的生意而来的。总之,她的生意还算不错。
  后来,这事被记者知道了,就写一篇报道登在晚报上。这一来,贵素芬的家庭肉丸店全市闻名,大家纷纷前来购买。一家饭店的老板经实地考察后,表示愿意资助她扩大门面,把生意做大。贵素芬大喜过望,赶紧给在外地打工的刘运和打电话,让他们回来一起开店,就这样,“保姆”肉丸店正式开张了。而且自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很好。
  我问给我讲故事的小姑娘:“那个保姆现在在哪里?”小姑娘说:“奶奶三年前就去世了,我就是她带大的那个小女孩……”
  我久久回味着这个故事,再吃一口肉丸,觉得它更加鲜美无比。我这才明白,这道口碑极好、享誉小城的“名菜”,它最有价值的配方,其实就是清淡、俭朴和爱心;它真正的卖点,其实就是蕴含那种逆境中人们相濡以沫、相互支撑的人间真情。当这个小城把这道菜作为地方特色菜隆重推出的时候,小城也就把它温情、质朴的一面展现给了游人。
  (责编/方红艳插图/乐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