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思考当前经济形势

2009-12-29 00:00:00唐双宁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29期


  “保增长”是当前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
  
  
  “保增长”是当前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不仅是因为GDP关乎经济总量,更关乎就业和市场信心。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以带动100万人的就业;如果能够实现8%的增长,就可大体增加近1000万人的就业(当然,GDP带动就业的数量还与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有关,需要详细测算)。由于外贸出口下降造成农民工返乡、新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等因素,今年我国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当前要全力抓好“保增长”这个主要矛盾。
  
  “调结构”是我国将长期面临的“基本矛盾”
  
  1978年-2008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加到30万亿元,年均增长9.89%,累计增长15.5倍。在GDP财富积累的同时,也积累了各种结构性矛盾,并集中表现为“十大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发展中的“三驾马车”不平衡(经济增长主要以出口和投资拉动,消费拉动不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不平衡,发展总量与质量效益不平衡,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不平衡。
  这十大不平衡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面临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些“不平衡”,关乎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虽有所缓解,但仍属于治标性质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部分宏观经济指标止跌回稳,一些省份GDP回升,社会消费总量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6月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2%,是继2008年11月以来的连续第7个月回升;6月发电量同比上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