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年是中华大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与我们哪些历史脉络形成了唱和?
重置国门
1949 年10 月1 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的时候,不远处的中华门还在。中华门,明朝永乐年间建成,明称大明门,清朝改名大清门是明清皇城的第一道门,曾被称为“国门”。大明( 清) 门与天安门及天安门北的端门,构成皇城的三大中门,只有太后慈驾、皇帝乘舆、皇后大婚,方得以从这三座大门逐一通过。
有这样一个传说:辛亥革命胜利后,决定将大清门改称“中华门”。为了节约材料,有人建议,将原来刻有“大清门”三字的旧匾额取下,翻过来再用。这个建议被采纳了,可是庆典前夜将匾额拿下后,却发现匾额背后已有“大明门”三字。原来,顺治年间的清廷官员们也想到了同样的办法。这样,只好又赶制了一块由京兆尹王冶秋书写的“中华门”三字的匾额。
这个故事现在已经难辨真伪,但是却生动地反映了中华门特殊的历史传承。不过,在一个真正的新时代开始后,这样一座“国门”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1958 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 周年,天安门广场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这次改建,第一个改造目标就是中华门。这座历经三个朝代的国门被拆除后,形成了一个南起正阳门,北至天安门,东起公安街,西至西庄市街的开阔的大广场。据说,广场能容纳100 万人集会。
从南池子到南长街的游行大道,可以180 人横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