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谋发展,好让“村民”变“市民”

2009-12-28 05:15罗俊基
农家顾问 2009年12期
关键词:病有所医城中村南昌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将成为城镇或城区,农民的身份也将随之改变。“失地”的农民如何顺利成为城镇居民、实现农村社会的平稳过渡,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进顺村在村委书记罗玉英的带领下顺利地实现了这种转变,并建设成为创下江西省“六个第一”的全国名村。

随着南昌市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上世纪80年代末,青山湖区进顺村就已经成为了“城中村”,虽然居住在城里边,村民毕竟身份仍是农民,但土地已经很少了,该怎样发展呢?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罗玉英意识到:最终要走“村民变居民”的道路。

村委会一班人果断决策—发展村办企业。罗玉英和村委会成员带头入股,很快,一家家企业开办了起来。村办企业的发展,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也给广大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大多的村民成为了企业职工,进而完成了进顺人由农民向企业职工的转变。1995年,进顺村的股份制改造完成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村民由企业职工向股东的身份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历史性的--现在的进顺村是“人人有工作、月月有工资,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

紧接着,罗玉英又做了一件非常有远见的事情:让村民老有所养。她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按年龄对年老的村民发放退休金,年轻的村民则统一购买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村民居住分散,不便于服务管理的难题,2003年她又力排众议,在邻村购地兴建进顺小康家园,2005年投入使用,让每户村民以较低的均价获得了一套住房。村委会还投资2000多万元在住宅区里兴建了公共设施。这一举措,不但实现了村民“住有所居”的目标,也使进顺村完成了村民居住由村落型向社区型的转变。

为解决村民“病有所医”的问题,2007年,罗玉英投入80多万元,打造了一流的农村社区诊所,使村医务所成为南昌市首个村级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并聘请医生全天候坐诊,真正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同时,免费给村民购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而且还设立了大病救助机制,确保村民“看得起病”。

在她的带领下实施了这一系列举措后,现在的进顺村村民已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村民过上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多年来,罗玉英带领村民实现了江西省村级的“六个第一”:第一个建起农民办的三星级宾馆、组建了旅游企业集团;第一个进行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改造;第一个实行村民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第一个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兴建了村民居住的小康家园;第一个实现村级财税连续10年名列全省前茅;第一个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敬老模范村”荣誉称号。她也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村官。

进顺村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近两年来,已有近万人次来进顺村学习参观考察。进顺村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工作也被新闻媒体冠以“村城之变”的美誉。■

(罗俊基)

猜你喜欢
病有所医城中村南昌市
模拟成真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考了个大的
吃两个
助力“病有所医”的重大探索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免费救治 病有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