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改革实践经验综述

2009-12-28 04:28王鲁美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4期
关键词:中国传媒报纸检验

王鲁美

内容摘要: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大讨论,为中国传媒改革提供了实践标准。本文梳理了传媒改革三十多年取得的巨大变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中国传媒改革的实践标准,以期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综述。

关键词:实践真理传媒改革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一个基本原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首先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引起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全国性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也为中国传媒改革提供了实践标准。

中国传媒改革的历程回顾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的传媒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78年我国的报纸,大概只有186家;电视台就只有一省一个频道,除了西藏之外,大概只有28家;当时的广播电台地市级比较发达的也有一些,全国大概就有300家左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现在我国的报纸大概是1960家,电视台2200套左右的节目,电台大概是1980多套节目;互联网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人民网和新华网已经成为全球100强的网站;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也发展了手机报和手机电视业务。1996年1月,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此后南方日报集团、羊城晚报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报业集团先后成立,中国的传媒业开始通过自身重组和外部扩张等多种方式整合内部资源、面向市场实行统一的市场化管理运作,在经营模式上不断探索,逐渐办出了自己的特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为背景的上市公司电广传媒旗下如今已囊括有视听媒体、纸媒和网媒;而与《四川广播电视》报社有密切合作的上市公司博瑞传播也开始从纸媒发展到网媒和IT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据业内预测,“跨媒体”雪球越滚越大,目的就是要整合一切资源,打造强势媒体,争夺市场份额,并为企业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渠道。

有人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传媒业有六个方面的变迁:传媒形式由过去简单的、单一化的政治工具变成了一个功能相对比较齐备的大众传播媒介_传播模式由过去的政治宣传工具,变成了投资者、经营者要通过媒体这样一个具有经营特征的实体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产业;过去主要是宣传化了的新闻变成了为社会提供环境守望,保障民众知情权的真正新闻,所有的信息都要对称地、全面地告诉老百姓;媒介过去按照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来运作变成现在认识到媒体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有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各种属性,同时又是通过运作来协调各种各样的要素获得丰厚利益的产业;制度发生了变化,像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后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法案的制定和推出等;中国传媒业的生态发生改变,新媒介解放了人的嘴巴,让任何一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很低的代价就可以面对世界传播,因此传统的单极化的权威和标准在新媒体冲击下发生很大变化,所有的权威、标准、典型都要接受来自于不同方面、不同意见、不同文化的挑剔、经验、撞击。

中国传媒改革的实践标准阐释

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数量和规模上的变化,还包括看不见的观念上的变化。但是其中每一个变化,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需要解放思想,靠观念拉动传媒改革。传媒领域的改革观念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一个传媒实践领域的问题。

(一)传媒改革从实践领域开始:到实践中检验改革

三十多年的传媒改革,前20年和后10多年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两个阶段的传媒改革吸取了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理论。

前20年传媒改革是媒体在实践领域总结介绍经验、提供经验,然后推向全国,从而引起传媒观念领域的变革。例如,报纸的发行从邮发一统天下到自办发行、扩版、增版等,现在以党报为中心的各类报纸数千种;1979年1月28日晚上19时零5分,上海电视台赶在“第一时间”播放了与解放日报内容类似的电视商品广告,反馈喜忧掺半:厂商登了广告,几天里滞销商品卖到脱销,自然欢天喜地;广告中介因此财源亨通肯定铁杆拥护;不少市民则慷慨陈词,历数了广告弊端种种。实践证明,商业广告盘活了中国的传媒改革,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传媒领域发展的要求。传媒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发挥自己的经济作用。从实践领域总结的理论当然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在初期的传媒改革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推广。

1996年开始的传媒改革则是由中央开始掌控新闻改革的主导权,通过体制的改革来促进传媒的发展,改革观念,然后到实践中去检验。例如1996年以后体制方面的改革,报业集团制播分离、把媒体划分为经营性的企业和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随后的广电集团、跨媒体集团的成立和发展证明了传媒产业集团化是正确的。传媒领域的体制改革有个比较得体的叫法“小步快走”,就是步伐每次不要迈得太大。在稳定过程当中逐渐地发展,实践,要经历一个时间探索,理论跟进,最终形成政策规范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实践促进传媒功能:从报纸批评转向舆论监督

在较长时间内实行的是“报纸批评”,其性质是传媒作为党政机关发言人的身份在说话,这种话语的份量很重。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报纸批评的决议提到,批评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后,如完全属实,被批评者应即在同一报纸刊物上声明接受批评并公布改正错误的结果;如有部分失实,被批评者应即在同一报纸刊物上做出实事求是的更正,同时接受批评正确的部分。如被批评者拒绝表示态度,或对批评者加以打击,即应由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予以处理。这个决议赋予报刊以相当大的类似法庭判决那样的权力。后来的报纸批评虽然没有提出如此明确的要求,但是传媒行为所带有的党政权利色彩和相当的政治权威,仍然给一代又一代的编辑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记。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媒从改革前的事业单位转变为事业性质,产业形式,

传媒转变为社会的一种产业,除了作为经济实体要产生经济效益以外,还担当社会瞭望哨的角色,即监视或监测社会环境。传媒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或传媒提供意见平台,直接让公众参与监督即舆论监督。舆论是社会中自然存在的、自在的意见形态。舆论没法控制,人们想要发议论就发了,是一种自在的意见形态,不是自为的。舆论监督与报纸批评已有本质的区别。舆论监督是公众监督的一种方式,主体是公众,传播效果表现为舆论对被报道的客体的一种较为强大的、无形精神压力;而报纸批评的主体是传媒(传媒背后是党政机关),因而它的批评带有党政权力管理的成分。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传媒如果不代表舆论,就会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1976年“五四运动”的报道没有代表舆论,《人民日报》的总编辑鲁瑛被读者骂为德国二战时期的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而在2009年3月14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这一事件引起国际媒体高度关注,其中,某些西方媒体背离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任意歪曲事实,误导舆论。其做法引起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的愤慨和谴责。

(三)被传媒领域接纳:经过实践验证的理论

从实践中证明了的真理,传媒领域总是以欣喜的态度接纳,并且发扬广大。从2003年的SARS报道,到2008年初的雪灾的报道,汶川地震报道。2008奥运会的报道。每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了。传媒领域总是尽可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传递新闻信息,推进事情的进展;而事情过后,传媒领域的学者、从业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在各种媒体上探讨传媒实践的所作所为,合理的形成规则、范例保存下来,不合理的予以坚决抛弃。

SARS报道让传媒领域深深意识到,如果传媒业做得不好的话,整个社会就要由此带来重大的损失,这种损失不但是社会的损失,也是党和政府威望的损失。中国人民大学的舆论研究所在SARS甚嚣尘上的时候做过调查,当时由于我们传播主流媒介的不作为、不到位,使整个社会人心惶惶,而老百姓对于政府的威望,对于媒体的信任程度,在做调查的二十多年历史当中,降到了最低点。因此自从SARS之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法案的制定和推出等等是我国在传媒制度方面所做的改革。

在针对2008年1月份南方五十年不遇的特大灾害报道中,学者董天策认为自然灾害报道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及时做好预警报道;重点做好救灾抗灾报道;适时做好反思报道。2008年的雪灾报道救灾抗灾报道做得很好,大量的专题报道,共同谱写了许多动人的篇章。但是,大部分媒体的预警报道和反思报道做的都不够到位。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陈力丹针对传媒对5月12号发生的汶川地震的报道进行了梳理:我国媒体的职业化意识在传媒间的竞争中、在全国人民的无形监督中得到提升,媒体在大规模报道中开创的制度环境、创造的受众需求、积累的报道经验、培养的职业意识将对中国媒体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快速反应、信息公开有可能沉淀为媒体的新传统;“以人为本”将成为公认的职业理念:形成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学会与西方媒体相处共生。

2008年奥运会前后,围绕着奥运会展开的国际承诺,比如:奥运会对外国记者采访权利的放开不需要经过外事部门的同意,只要被访者本人同意就可以接受采访,这是一个对国外记者的采访限制极大开放。当时国务院新闻办的主任蔡武在讲到开放外国记者采访权利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奥运会之后会不会收回这项政策”,他说只要这项政策对老百姓好,对中国好,整个实验效果好,而且受欢迎。奥运会后也不会收回,不会改变这项政策。这代表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基本态度,凡是经过实践检验,利大于弊,有好处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所有实践的成果都可以固化为一种制度安排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制度安排方面的变化,现在正在有条不紊地做。比如奥运会期间在天安门广场可以开放直播镜头,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前后在北京上空进行航拍等等,现在所有这些开放的政策,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对社会、对民众都是利大于弊。奥运会后还是会保留的。

综上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就了中国传媒三十多年改革的辉煌成绩,并且也会成就传媒改革未来的辉煌。

猜你喜欢
中国传媒报纸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创刊30 周年同贺单位
《中国传媒科技》创刊 30 周年贺信
报纸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