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梦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社会对外语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质量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外语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必须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寻求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对新形势下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不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仍沿用本科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停留于口头上多,落实在行动上少。
2.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专业建设改革力度不大,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课时少,内容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偏离高职教学目标,实用性不强,专业性不突出,学生的知识面窄,实际技能差,缺乏强有力的专业竞争力。
3.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高职外语专业青年教师比例大,这些青年教师大都从普通高校语言文学或语言教育专业毕业后直接招聘进校,知识结构单一,对于社会了解不多,缺少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外语的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实训指导能力、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高。繁重的教学任务致使他们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实验实训效果不明显。高职外语教学投入资金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设施陈旧、设备类型单一、场地有限,不利于“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实施,不能满足现代化外语教学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度大,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名义上、台帐上,校企之间联系少、结合不紧密,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和效果。
二、制约高职外语人才培养的因素
1.思想观念的滞后。从市场需求看,“纯外语人才”、尤其是专科层次的“纯外语人才”因缺乏企业实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经验,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而陷入了应聘困境。从企业岗位培训需求看,技术人员侧重专业外语,外经外贸人员需要专业外语+外贸口语+外事接待综合外语。因此,长期以来坚持的基于能力和资源为本的外语教育办学定位,已无法满足日趋专业化的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培养的学生不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直接挂钩。
2.“够用为度”的把握不准。外语作为现代交流工具的功能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们的外语教学水平已经大为提高。外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普及化程度已达到空前地步。从近年入学学生情况看,外语专业学生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超过50%。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语专业语言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该怎样安排,理论教学如何体现“够用为度”的原则,目前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3.科研能力的局限。由于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要求不高,青年教师对于科研与教学改革的关系认识不足,因此在科研定位、科研素质提高、科研的内在深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科研知识贫乏、能力偏低、兴趣不高、压力不大、课题开发不足、重学术论文发表、轻社会服务等等。
4.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合作深度不够,成为制约高职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外语人才培养工作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准问题症结,正确把握外语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
(一)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定位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守陈规会使高职院校外语专业遭遇人才培养规格的尴尬。本科外语专业都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尝试,高职院校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根据高职外语专业特色、人才层次和就业方向,确立科学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掌握宽泛的专业知识并能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商务、翻译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毕业生能担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外语接待、翻译、文秘、外经贸业务,以及在中小学和各类培训学校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按照“外语基础扎实、多方向技能娴熟、职业素质优良”的人才定位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才会有立足之地,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工作中才能有更稳、更快的发展空间。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
要把人才培养从以“任务”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办学以人才为本,即依靠全体教师,服务教师、引领师德,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献计出力;教育以育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发展人落实到教育工作中。
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一流的思想品质、一流的综合素质、一流的职业技能,既体现岗位适应性又具有职业发展迁移性,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外语人才。同时,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为学生谋职就业、安身立命、施展才智、个性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1.全面:主动适应市场,加强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要解决外语教育专业设置过窄、知识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建设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考虑如何从单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跟踪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趋势,在对市场的前瞻与预测中,进行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更替,优化专业结构和内涵,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探索外语专业与机械、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建筑、现代物流、纺织服装等人才急需专业的嫁接。
2.协调:围绕培养目标,加强教学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做到课程设置内容协调、理论实践协调、课堂内外协调、教学管理与教材建设协调。
(1)调整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来重新整编、设置课程,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突出“外语+多方向+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学生多专多能的知识和能力。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业研讨,根据工作任务、岗位任职要求设置核心课程。开发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新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
(2)更新教学方法。根据应用型人才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以“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提高素质”为原则,改变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状况,提高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实际效果。通过课内外实践、校内外综合实训和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多种形式,分层交替进行涉外商务认知、商务体验、商务实操与专业方向实习。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系统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探索教室与实训室、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方法。
展开情境教学,通过多功能模拟、仿真综合实训基地,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常规工作过程,掌握基本的商务技能。逐步实现对操作技能要求高的课程在实训室上,对职业情境要求高的课程在业务现场上,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中理解知识,在“做”中深化知识,最终转化为职业能力。
(3)加强教材建设。物化教学改革成果,成立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结合的教材编写队伍,围绕核心课程及岗位综合技能,共同编写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实训教材。
(4)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国际交流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外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3.可持续:打造培养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确立“宽”基础能力、“厚”专业能力、“活”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努力打造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和品牌。实现师资建设可持续、校企合作可持续、学生发展可持续,促进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1)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组织教师赴国内外高校学习、考察、培训,掌握外语教学和国内外复合人才培养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的设计、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组织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实践,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聘请行业专家和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实习建设方案的制定及论证,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2)增加校企合作。建立集外语、多方向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在外语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使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
(3)促进学生发展。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不仅满足他们迅速适应岗位、顺利进行职业活动、成功就业需要,还能满足他们解决就业后可能发生的转岗、后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实现能力的迁移,帮助学生获得生存发展的真本事、真技能。
(四)坚持统筹兼顾,提升外语人才培养水平
高职院校外语教育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种关系,坚持内涵发展,强化办学特色。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正视挑战,抓住机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雪英.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182-183.
[2]章文君.高职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5-78.
[3]李盈光,张旭.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4):187-188.
[4]陈艳容.校企合作培养外语人才的新模式[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