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雷 张 健 谌 兵
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校园物质基础和逐步凝聚成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在学校各项活动之中的秩序和氛围。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主动建设和营造的过程,尤其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显性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既相互影响又共同作用,是学校通过具体工作能够设计、实施和修正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更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在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外界的认可下,依靠长期的积淀、提炼、升华,从精神文化层面通过甄别、自醒的过程实现文化自觉,并在理念和表现形式上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和风格。从时空观来分析,校园文化既是一项永恒的建设任务,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中,又始终是学校发展的动态目标;它既是大学校园中形成的“小气候”,又要以自身先进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发挥出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和辐射功用。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必须形成闭环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在传承与创新、稳定与发展和谐并存的进程中,在与时俱进的建设实践中,实现对社会文化的适应与超越。
一、大学校园和谐文化的运行特征
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和谐文化包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宽厚包容的处世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平和理性的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身心一体的健全心态等基本内容。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处于社会文化发展前沿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必须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从建设理念、运行状态和目标指向上,努力践行和谐文化的要求。
第一,从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来看,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不同群体人员之间应处于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状态。在实现自身职能的活动中,大学中不同的人员群体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身份,职责任务的不同极易造成彼此间在认识水平、工作理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别,从而形成隔阂,甚至对立。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即充分肯定人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着眼点置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不断增强干部的民主意识和师生的沟通协调意识,引导师生用和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将和谐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建立相互信任、协调一致的真诚融洽的工作关系,达到全体师生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的状态,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
第二,从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来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3种显性文化的建设应处于协调互动和有机统一的状态。大学校园文化内容博大精深,3种显性文化反映了大学在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校容校貌、校风校纪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它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力量,但隐性的精神文化则体现着大学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学校改革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不同的校园文化形态包含多种文化元素、文化形式和文化层次,彼此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从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完整性和整体的协调性出发,围绕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发挥不同文化形态的独特作用,实现各部分之间配合与协同作用的优化,形成组织严密的体系和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使文化建设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建设功能之和。
第三,从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途径来看,应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和安全、稳定、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校园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发扬办学历史进程中的优良传统,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在发展中实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传承和衔接,减少校园文化运动中的碰撞和冲突,实现校园文化运动的融通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受到自身与外界双重历史、物质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既要反映出社会主义大学的共性校园文化特征,又要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反映出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所特有的个性校园文化特征,凝练文化特色,打造自身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与形象。
第四,从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来看,它既应该是大学当前的一种健康、快速、有效运转的和谐状态,也应该是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还应该是适应并超越于社会大文化的先进文化源头。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而且永无止境,今天的和谐并不意味着今后的和谐、永久的和谐。因此,认识、掌握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积极建设并不断保持开放、民主、文明的和谐校园,能够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打造浓郁的学府氛围。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校正指导思想,创新方式、方法与内容,建立动态完善机制,实现育人功能与精神旨归。同时,大学文化应发挥自身高层次性的特点,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以发挥其凝聚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明,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以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以发挥其辐射作用。
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分析、认清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和谐因素,是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前提。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和谐因素:
第一,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导致文化建设的理念偏差和组织不力。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突出地表现为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许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将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不少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长远发展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长远性;校园文化建设不力与大学生旺盛的文化需求之间形成强烈反差,导致学生更多地接触、移植和内化不良的社会文化。
第二,校园文化教育导向功能弱化,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层次偏低。校园文化在吸收社会主流文化新鲜血液的同时,难免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这就造成校园文化活动不少,但知识型、技巧型和娱乐型等浅层次文化活动比重偏大,高品位、高质量的内容不多;文化活动反映个体情绪的较多,反映进取精神的较少;反映流行前卫的较多,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较少;创新型、实践型活动鲜见,且效果不显著,校园文化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低层次状态。
第三,校园文化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学校所有的组织和成员,但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主体更多是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学生干部和特长生,而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群体多游离在外,或有所参与但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不足,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工作水平和服务态度等未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四,危机应对制度的缺失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危机应对制度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面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应该有一整套信息收集、分析决策、方案制定、措施落实、控制协调、经验总结的应对制度来积极化解、有效处置。但是,大学目前普遍缺乏危机应对制度,不少人认为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与独立、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场所,危机潜伏和发生的可能性不大,致使一旦出现危机事件特别是师生出现心理障碍、行为偏差等现象,很难得到适当疏导和合理解决,引起校园文化不和谐现象频繁发生,破坏了校园文化的良性与持续发展。
三、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原则
审视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为了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全力构建和谐校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校园和谐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对人的潜能和智慧的信任,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从而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大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应围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人是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心,也是目的;人是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人是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根本。
第二,指向先进。先进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文化。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主阵地,锻炼和造就着中国先进文化的继承人;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主渠道,传承和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展现和显示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建设校园和谐文化,必须以先进文化为主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博采外国文化之长,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接收当代科学文化,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校园和谐文化,只有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放在学校改革发展、整体办学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甚至纳入学校的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努力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共处、协调一致,才能加强文化整合、促进文化认同、实现文化创新,形成文化合力,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约束、社会化及娱乐等功能。
第四,异趣沟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正在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青年学生的重要领域。因此,建设校园和谐文化,应该坚持异趣沟通。异趣沟通,就是指不同审美趣味的相互融合,承认并尊重彼此的差异,要求依据差异,从差异出发去寻求交流,交流的最终目的与其说在于一致,不如说在于交流的过程本身。异趣沟通不是将多元文化无原则、无区别地达到一致或同一的状态,而是主张多元文化在冲突、碰撞、摩擦中相互融合、认同,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第五,突出重点。建设校园和谐文化,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时间与地域不同等情况,特别是整体办学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突出重点。当前,大学要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树立自然价值有限论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合作原则,追寻适合人类生存的文化形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着力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的诚信文化,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校园良性运行的保证,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面对科技发展迅猛、人文文化相对缺失的现状,大学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应该加强人文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决定着民族的存亡、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影响着受教育者涵养的深浅、思维的智愚。人文与科学之间是互动的,人文贯穿科学的始终。首先,人文为科学导向。每一种科学行为,都需要以人文为导向。其次,人文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没有精神动力,科学行为就不可能完成。再次,人文为科学开辟原创性源头。只有感悟,才能出现原创性。最后,人文为科学的应用与发展搭建深广舞台。
大学是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社会文化的种种特征在其内部都有反映,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而大学在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文化延伸并扩展到社会中,对社会文化的更新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大学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必将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蔡桂兰实习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