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与新型工业化建设

2009-12-28 02:12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学

左 清

[摘要]以湖南省为例,阐述了大学科技创新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科技创新面I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价值诉求、政策导向和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大学科技创新服务于湖南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5-0068-04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后,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不断发挥科技进步的影响,增加生产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大学是我国原创型科技和理论的母体,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发源地,如何推进大学科技创新更好的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能力与需要:大学科技创新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点

(一)大学科技创新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新型工业化不仅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而且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愈来愈高。从湖南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实际来看,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近些年来。湖南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全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为60.3%,与2001年相比上升了16个百分点,但与全国相比,湖南的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水平不高,优势不明显;大型企业少,整体实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滞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2006年,湖南大中型企业仅占全国的2.3%,进入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的企业仅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比全国少1.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25.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88%)17.9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1位。这些问题除了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一个很大的制约性因素。湖南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从大学承担的社会职能来看。大学科技创新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是其应尽之责。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由“威斯康星思想”所确立的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在大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构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由此推动着现代大学全面开放和走向社会。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大学必须要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在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中,高等教育与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最直接、最紧密的。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推动国家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基础的,也是最实际的切入点就是要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为高等学校首先是其所在区域的一部分,当地区域为高校的存在提供了基本的场所和各种资源,区域的发展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当地高校的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能力,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已经越来越成为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事实上,高等教育适应区域发展需求,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教育需要,更是一种全球性的教育诉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9年出版政策报告《高等教育机构对区域需求的回应》就体现了这一理念,报告前言中宣称:编写与出版报告的目的,是希望鼓动高等教育机构达成区域发展目标。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建设,这一建设重任迫切需要湖南的高等学校承担起其历史责任和义务,既要为新型工业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更直接的是要通过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来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

(二)大学科技创新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从湖南省科技创新的情况来看,高校在全省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科技人力方面,截至2008年底,全省高校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9 995人,占全省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高层次拔尖人才方面,高校的优势尤为明显,在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大部分在高校。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成批涌现,为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创新平台方面,全省高校建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这些平台既是全省科技创新的领头方阵,也为高校开展自主创新,特别是为湖南支柱产业发展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服务平台。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全省高校主持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创新工程项目、“973”、“863”等国家高级别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0%以上都在高校。优势明显的科技人力、基础扎实的创新平台和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使高校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而这些成果都能直接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建设。近些年来,湖南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广泛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企业进行深度科技合作,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高校已经成为我省自主创新的主体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困难与障碍:大学科技创新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尽管大学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但要使之更好地转化为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的现实生产力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大学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不足。一方面缘于大学与企业科研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大学往往重研究、轻技术,重论文、轻产品,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往往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参与人的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过分追求传统的统计指标,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而企业关注的焦点则是科研成果的市场前景,能否带来良好市场效益。两者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往往导致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偏离,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是受现行的高校科研评价体制影响。现行的评价体制中,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和成果转化人员的评价标准“一刀切”,缺乏合理的分类管理与导向,评价指标更多的体现在纵向经费数额、高水平论文数量、个人学术地位以及获得政府科技奖励等方面,而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前景一般不考量,使高校更热衷于申报政府计划项目而不关心企业和市场需求,高校科研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上述原因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学科研人员只看重论文、专著和成果奖励,不关心科研成果是否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认为这是与学校发展、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切身利益无关的事,缺乏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2企业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需求没有充分显现。一方面是企业的动力不足。我省企业大部分是资源型和劳动密集

型企业,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依靠廉价劳动力,依靠资金投入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缺乏对技术创新需求的外在压力和内驱动力。特别是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战略眼光,没有看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各国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而缺乏对技术创新的强烈需求,以及对依靠人才和技术进步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感。另一方面,高校和企业对彼此分工定位还存在利益偏差。受利益驱动,一些高校研发出很有市场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往往希望自己进行转化,不愿意转让给企业,而少数大型企业研发机构为了小团体利益,对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也“屏蔽”了与高校和其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3大学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不够。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是评价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我省情况相对偏低。据笔者所在单位2006年所做专题调查,省属高校的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达到了62.7%,但部属高校的省内转化率只有18%。由于部属高校的产出成果数和转化成果数分别占全省总数的59.4%和75.3%,使全省高校总体的省内转化率只有29.1%,与北京市高校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相比,低近16个百分点。高校直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各级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自主创新对地方经济建设所起到的重要贡献,与高校结合的主动性不够。二是我省的经济结构对成果的吸纳力不强。高新技术产品是高校创新成果的最终孵化成品,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比较劣势使我省高校特别是部属高校的创新成果极易流向外省。三是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易。高校科技成果容易偏离市场需求而难以被市场接受。一方面,缺乏专门的信息沟通渠道。高校与市场沟通不畅,成果转化往往是教师的自发行为且效率不高,造成了“成果拥有者抱怨好成果找不到投资者,资本拥有者握着大把资金高呼找不到好项目”的怪现象。另一方面,受科研条件的限制,高校的产出成果成熟度不高。高校科学研究往往形成的是以论文、著作为主的阶段性成果或单一技术,真正能够被登记、获得奖励、专利授权或成为行业标准的成果数量不多,许多已产出的成果也往往忽视市场化所需配套技术的研究,使其在转化过程中容易遭遇“技术瓶颈”。

4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是资金支持不足。大学的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必须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而资金支持不足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最大瓶颈。一般而言,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投入主要包括政府投入、企业投人、风险资本投入、金融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我省在这几方面都很缺乏。一是政府投入不足,缺少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项目经费;二是受中试和产业化高风险性的影响。企业、金融机构都不可避免地缺乏投资意愿。三是风险资本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风险投资领域存在典型的“市场失灵”,有限资金往往扎堆于成熟技术,而存在技术和市场双重风险的高校实验室成果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产业化甚至就在实验室“束之高阁”。第二是政策支持不够。尽管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湖南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建立符合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但在现实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并没有把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纳入政府制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工作往往体现在开会、做亮点工程上,没有把实际工作落到高校与企业实处。各级政府未出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政策,也没有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导致部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在外省优惠政策的吸引下转化到外省。与此同时,学校对其科技资源的宣传力度也不够。许多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还不为企业和社会广泛认识,当面对需要攻克的科技难题,有的束手无策,有的舍近求远,使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同时也影响了企业攻克技术难题。

三政策与机制:大学科技创新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不同的价值观会形成不同的行动目标,要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强化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积极依靠高校推进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路径来构建起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和体制保障。

1切实加大政府对大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和引导,增强大学科技创新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动力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在高校与经济建设结合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通过制定各项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区域内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及后援机构建立和发展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在我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中推进高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最关键的因素和最重要的保障。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

第一,要加大对大学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投入。没有必需的创新投入,就没有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产出,更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产学研结合体系。一是要加大政府的投入。目前我省公共财政并未专列高校科技创新计划,省教育厅专列的高校创新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经费都是从有限的高等教育事业经费中挤出的,难以满足高校科技创新的更高要求。二是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投入。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应做出明确要求,并作为企业年审和减免税费的重要指标。各级税务部门应真正落实国家关于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更多地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联合研发。三是要不断完善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美国90%的高技术企业都是按创业风险投资的模式发展的,而且由于风险投资的参与和推动,使美国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政府应积极培育多种风险投资主体。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政府购买、完善政策法规等方式,推进政府组织的、完全市场化的、非营利组织基金三种风险资本的协调发展,加速风险投资资金在高校产学研结合市场上的流动。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公司,鼓励银行创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贷款担保基金,鼓励财政、银行、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结合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发展和完善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风险资本市场。

第二,要加大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湖南省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这是我省产学研结合工作的首份指导性文件,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市应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组织管理、发展创新中介组织、完善利益分配方式、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队伍建设、投融资体系建设等方面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把《意见》落到实处,优化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宏观制度环境。尤其要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确保高校在产学研活动中享受到与企业一样的政府奖励、政府贴息、政策性投资担保、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财税扶持政策,吸引高校更多地与省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要完善高校人事管理与科技管理政策。学习和借鉴外省一些成功经验,允许高校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进入企业、使其可以毫无风险地以协作者、经营者或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企业工作,允许高校科研人员个人将学校技术成果作为投资股本人股、按规定比例占有股权并分红,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进行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激活高校蕴藏的智力与技术资源。

第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接平台建设。一是要通过政策引导、项目立项、资金安排、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我省企业出资在高校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研究特色和优势突出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积极推动高校在企业建设“联合技术研发中心”,专门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并实现成果就地直接转化。二是要加快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平台建设。要通过示范平台的建设,扶持一批影响大、辐射面广、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此带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的建设。三是要加强岳麓山大学科技园和湘潭大学科技园建设。鼓励科技园对全省所有高校开放,对高校科技成果在立项、园区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积极引导科研机构、企业和金融资本进园参与科技孵化器建设。四是要加快产学研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产学研中介服务骨干机构,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形成资本服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较完整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中介服务体系。”。

2着力构建大学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激发大学科技创新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活力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要组建专门的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机构,加强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统一领导,切实强化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的工作职能,明确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的职责并安排专门编制和人员,搞好顶层设计,实现不同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优化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

二是沟通对接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下达资金、项目安排等手段,推动高校的重点学科、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与各地相关产业和企业有效“对接”,组建研发联合体或产业化基地,全面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结合活动。每年应定期安排资金,专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收益明显的产学研合作示范项目,并通过这些项目带动更多企业和高校投入到产学研结合中来。要积极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高校科技成果展示会、推介会、交易会和洽谈会等,促进高校科技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的对接,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是利益协调机制。要强化政府的协调作用。在产学研结合前期风险较高时,政府在注重资金投入的同时,应主动为产学研各方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并运用财税、金融、法律等手段,保证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合理配置。对高校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允许双方按出资比例,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共享创新成果所有权。特别要注意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湖南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准确、全面、高效、便捷的规范化信用信息服务,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

3创新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推动大学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一是改革科技立项制度。首先在课题立项方向上,要实现从以科学家个人研究兴趣和专长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转变,更多地支持与企业实际需要密切结合的科研课题。其次在课题立项重点上,实现单一性项目向集群性项目转变。重点支持能产出相互关联技术的组群项目,解决当前单一性项目产出的单一技术难以产业化的问题。再次在课题立项主体上,实现由单一主体向产学研结合的联合体转变。规定目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申报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必须有企业参与,由企业为主申报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项目必须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提高科研项目的投^产出效益。

二是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要以有利于推进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改革和完善评价指标。将服务和贡献作为评价高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将成果转化的数量及效益纳入高校科技水平评估的核心指标,将科技成果的经济性、市场适用性及发展前景作为成果审定和登记的基本指标,将产出成果的转化水平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在评价的内容上,对应用研究主要进行自主知识产权和对产业竞争力贡献率的评价,对公益性科研活动主要进行满足公众需求和产生社会效益的评价,对基础研究则主要进行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评价。既鼓励教师把学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又鼓励教师把产学研实践经验带回课堂,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且,要注意加强对科研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及其标志性成果的评价,加强对科技成果成熟度及其转化情况、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情况的评价,加强对持续创新能力和创新团队的评价。

三是设置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由学校科技处负责,但由于其工作重心更偏向于科学研究且工作人员市场能力普遍缺乏,使其在推动成果转化方面往往力不从心。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借鉴美国大学设置技术转移机构的经验,聘请专门人员负责成果转化工作,既让高校教师安心搞科研,又提高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制度。建立高校科技人才及成果信息资源库、企业科技需求信息库,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性成果转化交易网络平台,使高校能根据企业需求确定科研课题,企业可根据高校技术优势创新产品,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更快对接。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大学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比萨里的大学问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