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安贫乐道与出世入世”导写

2009-12-28 05:46吴雅杰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子贡入世儒家思想

吴雅杰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他非常景仰孔子。孔子逝世后,原宪异常悲痛,到卫国的乡下隐居起来。

一次,子贡被任命为卫国的宰相,赴任时,路过原宪隐居之处,坐着驷连骑的马车去拜访,他得意扬扬地驾临原宪的陋居。

原宪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出来迎接子贡。

子贡看到原宪的样子,就问道:“老兄,你是不是害病了?”

原宪却说:“据我所知,无财者叫做贫,学道而不能行者叫做病。我是贫,不是病。”

子贡听了,自觉惭愧,坐不多久就告辞了。后来,终生惭愧这次失言。

要求:仔细阅读上面材料,自定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主题鲜明,800字左右。

【相关知识简介】

1.儒家的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做是不求富贵,只求道义,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2.子贡简介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儒商。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赞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有较强的从政志向,他关心治国方略,经常问政于孔子,游说于齐、吴、越、晋诸国,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用笔墨最多,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在孔门弟子中无人能及:他学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之久。后世一般认为,孔子之名声之所以能传扬天下,颇得力于子贡的宣扬。

3.原宪简介:

原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看得太重。孔子死后,原宪因悲痛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在任宰相时去看过他,如同作文所给材料所示。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自认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他以退隐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领袖。

【思路点拨】

所给材料可挖掘的角度比较多,下面就不同角度与思路作简要提示:

1.着眼于原宪,他不愿出仕,不慕名利,甘于贫困,可谓“安贫乐道”。

抓住材料中的“孔子逝世后,原宪异常悲痛,到卫国的乡下隐居起来”与“原宪却说:‘据我所知,无财者叫做贫,学道而不能行者叫做病。我是贫,不是病”两句,可以把立意定在追求“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上,如:宁为贫者,不为病者;守住心灵的净土等。展开分析如何才能坚守心灵净土,做到“穷且益坚”,体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安贫乐道”。

2.着眼于子贡,可以把立意定在“学道——寻道——行道”上,联系现实,联想古今,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哪些典型人物,典型的历史事件能体现这一思想,如何弘扬子贡的这一积极入世思想,如:学以致用,学道行道,让人间充满道等。充分肯定子贡的思想与做法,以体现孔子的“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道与利”思想。

3.依然着眼于子贡,突出他的积极入世, 在把握子贡基本性格与主张的基础上,抓住材料中的“子贡看到原宪的样子,就问道:‘老兄,你是不是害病了?原宪却说:‘就我所知,无财者叫做贫,学道而不能行者叫做病。我是贫,不是病。子贡听了,自觉惭愧,坐不多久就告辞了。后来,终生惭愧这次失言”等句子,来为子贡鸣不平,以此来赞扬子贡的积极入世。要体现出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是把学道和行道结合得最好的一位。要对子贡的积极入世的行为表示肯定与褒扬。

无论从哪一角度立意,均应着眼于对材料的整体感知,在把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去立意!原宪的出世也好,子贡的入世也罢,正面立意,反向立意,都不会影响内容的表达,都属于切题。如若忽视材料的整体性,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或是对儒家思想、作品任意断章取义,就会偏题、跑题。如:语言的魅力;谁才是真正的无知;摆脱穷困;致富 。

对这个材料准确理解立意的关键,在于对中华文化经典的积累与理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积累。所以平时应多读、多积累、多思考,使自己拥有更高的文学素养。

【佳作示例】

但愿人间无病

天津外语学校高三王雨馨

如形容一个人生活得潦倒,其惨莫过于“贫病交加”。但何谓“贫”?何谓“病”?两千年前孔子的弟子原宪早已给出了答案——

“无财者曰贫,学道而不能行者曰病。”

由此可见,我们首先应该警惕,应该根除的不是生活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病”。

贫困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块绊脚石,总会被勤奋与努力击得粉碎;贫困还是助推器,使人拼搏向上,一鸣惊人。苏秦曾活得贫困,日后却身挂六国相印;曹雪芹曾活得潦倒,却用毕生的精力著出了名垂青史的《红楼梦》。

可怕的是“病”。 病可以深入骨髓,腐蚀灵魂。一个人若精神上生了“病”,就会危害社会,遗臭万年。伯饱读经书,却使吴国亡于勾践铁蹄之下;秦桧官位显赫,却要跪在岳飞墓前受万人唾骂。一个国家若生了“病”,即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再发达,人民的生活再富裕,支撑这个国家的栋梁也已被腐蚀得摇摇欲坠了。

生活在这个经济腾飞但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决不能“学道而不能行”,决不能牟取不应得的金钱,猎取不应拥有的利益。我们应该用“道”来洗涤心灵,保留一颗纯洁的心灵,一个超脱世俗的灵魂。让我们摆脱金钱的牵绊,欲望的束缚,正道直行。

作为一个国家,更应拔除钉在擎天栋梁上的钉子,杀死啃噬擎天栋梁上的白蚁。而后,用那广博深远的“道”来擦拭国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国民缺少光泽的内心。天下无“学道而不能行”之病,自然也可以无“无财之贫”。

唯愿国富民强,天下无贫。

唯愿吾学道而能行,内心无病。

唯愿天下众生都能循“道”慎行,人间无“病”。

【简评】

本文抓住材料中的“贫”“病”,以设问开头,由个人到国家到天下,层层深入地论述了“除病”“无病”的重要性,很好地诠释了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子贡入世儒家思想
子贡如何花钱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出入相宜天地宽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中国入世15年
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