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
曾有人问他学习经济学的最大遗憾,他回答说:“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经济学尚未设立诺贝尔奖。1970年,这位大师终于一偿夙愿,成为首位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
现代经济学殿堂里最具影响力的大师萨缪尔森12月13日离开了人世,享年94岁,这符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大多长寿的传统。在萨缪尔森刚刚涉足经济学殿堂的时候,经济学远没有现在这样星光灿烂,学派林立。但在他离去的时候,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不管其国别、信仰、观点,都不会否认,自己是萨缪尔森的信徒。
永恒的《经济学》教科书
评价一个经济学家的贡献,首要的是其学术贡献,但对于萨缪尔森而言,让其拥有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影响力的,除了他在同时代无人企及的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他里程碑式的《经济学》教科书。
可以说,但凡享有世界声誉的经济学家,没有人不是读着萨缪尔森的书成长起来的,战后的经济学界,很多人正是因为受萨缪尔森的影响,才迈进了经济学的神圣殿堂。因此,评价萨缪尔森的贡献,第一要提及的是其不朽的《经济学》教科书。
萨缪尔森曾经有一句名言:“我不在乎谁为一个国家制定法律,谁为它起草条约——只要由我来写经济学教科书就行。”萨缪尔森革命性地将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捏合”在一起,弥合了经济学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割裂状态,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奠基了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和逻辑体系,而对这个逻辑体系最好的阐述,就是其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了。
这本奇迹般的教材自问世以来,就一举奠定了其在经济学史上第三代教科书的地位。在此之前,经济学教科书的江湖地位被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所垄断,但萨缪尔森《经济学》的问世,基本成了现代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分水岭。在萨缪尔森去世的时候,这本书已出版了19版,在全球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了1000万册。
萨谬尔森的《经济学》的持久影响力令人震惊,从时间跨度而言,其经历了世界经济及经济学界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萧条,通胀与紧缩,共和党及民主党及一系列新的经济理论;从空间跨度而言,无论在任何一个意识形态的国家,都有这本教科书的存在;而从经济学的变迁而言,尽管目前经济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各种才华横溢的教科书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但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因此而衰退,反而在其16版出版后焕发了第二春。
上世纪90年代,同样才华横溢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发誓成为萨缪尔森《经济学》统治地位的终结者,写出了一本被称为第四代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中文版1997年在中国问世,但其影响力和“第四代”的地位的确需要时间来证明,至少在笔者看来,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原理》不要说取代萨缪尔森,就是连同时代的曼昆的《经济学》似乎都比他出彩。
在中国,萨缪尔森的这本教科书一度成为最权威的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没有一个中国经济学家能够摆脱他的影响。
学术贡献: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
这的确是一个大师远去的时代,萨缪尔森的离去,意味着经济学界失去了最后一个通才。他的研究领域实在是太广泛了;不仅如此,他在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建立了同辈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阿沙•林贝克教授讲到:“一般说来,萨缪尔森的贡献是,他对提高经济科学的一般分析方法的水平有贡献,超过任何其他当代经济学家。他事实上干脆重写了经济理论的许多部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奖颁给他的理由之一就是: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全部领域。
因此,要用一个很简短的篇幅,评价萨缪尔森的学术贡献实在太难了,这个被称为“上帝派来的经济学家”的人,无论在经济学的任何领域,其表现都是天皇巨星级的。我们对其贡献,只能简单举例说明。
从资质来说,萨缪尔森就是为经济学而生的。甚至在哈佛当研究生时,就已赢得了国际声誉。比如,早在1939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乘数分析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首创经济波动的模型。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是他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而1947年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经济分析基础》被誉为划时代的数理经济学巨著,一举奠定了数学在现代经济学里的基础地位。《经济分析基础》成为萨缪尔森获得诺贝尔奖的依据和理由。
萨缪尔森的另一个贡献,是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在他之前,凯恩斯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可谓水火不容。而在萨缪尔森看来,学说之间的分歧其实并非太大。他出版的《经济学》是一部综合了自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以来所有的经济学的系统理论著作,他天才地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微观静态分析与宏观动态分析结合起来,把经济学的争论化解于统一的体系内,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说。
现代经济学史一般都承认,萨缪尔森第一次试图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分析的框架,而事实上,在萨缪尔森之前,即使“宏观经济学”这个名称,都不曾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词典中。而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萨缪尔森所采用的一整套耳熟能详的分析方法,如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等,迄今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和典范。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经济学的任何一个细胞和元素里,我们都能找到萨缪尔森的影子。
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极其深远
萨缪尔森的影响力不限于经济理论领域。作为一个对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其曾担任财政部等机构的顾问,也是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
萨缪尔森认为,二战后美国经济既不同于以前完全的市场经济,又不同于计划经济,它是一种“混合经济”。所谓混合经济是一种既有市场机制调节,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经济。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在市场调节基础上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主张。
他认为,经济运作的基本机制仍然是市场调节,国家干预只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即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纠正市场调节不可避免的缺点,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实现社会公正。而这样的主张,就是在我们党的文件里,都能处处看到。
自负而广受欢迎的经济学顽童
与他的天才齐名的,是他的自负。他从不掩饰对自己才能的感叹,以至于他在获诺奖后将自己和牛顿相比。对自己的学术成果,他自夸道:“我对我写下的每一章、每一篇论文、每一个注释都非常满意。”
当然,他的确拥有自负的资本,这位26岁就获得博士学位的天才,几乎得到了经济学家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包括在美国被认为是通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必备前提:克拉克奖。有人曾经问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的最大遗憾,他说:“最大的遗憾是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经济学还尚未设立诺贝尔奖。好在1970年,这位经济学大师终于一偿夙愿,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走了,带走了一个让我们怀念的大师辈出的时代。毫不讳言,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者批评其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而斯密的追随者则又批评其过于追随凯恩斯。他曾经的信徒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经济学被人为分割为“宏观”和“微观”是患了精神分裂症,并试图推翻萨缪尔森建立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重新为“宏观经济”寻找微观基础。
但不管如何,每一个经济学人都无法抑制地表示出对萨缪尔森的尊重。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以94岁高龄仙逝,即使如此,他的《经济学》仍将永恒,并将继续影响一代一代的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