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汪志涛
摘 要: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阐述。使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环境监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274-01お
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兴专业之一,其与普通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显著区别在于, 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是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环境保护行业生产、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教育。以职业为导向应该理解为以就业为基础, 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导向。
环境监测是一门环境介质、污染物、监测方法三大块内容纵横交错, 监测方法机理复杂、流程多且较难懂、多学科交叉的课程, 具有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的特点。环境监测作为高职高专类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构成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平台之一。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污染物为主线掌握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预处理到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环境监测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如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 在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教学条件, 评价体系中均作了一些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
1 整合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分析化学(包括仪器分析)与环境监测是独立设置的二门课程前者为专业基础课后者为专业技术课,因此,分析化学多作为环境监测的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是环境监测的基础是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显示分析化学与环境监测单独设课存在诸多弊端,如课程衔接困难,部分内容重复浪费学时,基础课程内容不能充分地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分析化学课程注重加入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结合具体监测指标讲解分析化学的原理,突出该课程的基础性,在环境监测课程中侧重监测中的新方法和新进展的讲解,突出该课程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从而将两者既独立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此整合,一方面使课程内容衔接更加紧密,同时可有效节省学时。作为两门独立设置的课程,为体现其各自的教学体系,分析化学与环境监测的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加以重复,如:分析化学中的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等,在环境监测中还会重复讲解。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后,可以很好的避免这样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将分析化学部分实验项目调整为环境常规监测项目。在实验过程中,既学习了基本理论、提高了实验技能,又了解了与环境的相关知识,熟悉了环境监测指标的监测方法,缩短了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此外,将分析化学的知识点与环境监测指标紧密联系,也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关注及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核心课服务的理念。
2 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
2.1 教材内容改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以往采用的教材均为大学本科教材,教材内容多、理论深、教师授课学时不足,学生自学困难,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现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能较好的结合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减轻学习压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下一步,课程组为了使教学内容与本课程自身特色相适应,按照实用性原则,教师深入实践一线,收集教学素材,编写切实符合本校专业特点的实用性教材,并保持教材内容的常用常新,待成熟后,编印出版。教材内容将包括:环境监测基础理论;环境监测新方法与技术;环境监测实验。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院实验室的条件对原有的实验的内容进行修改,并增加了户外采样和样品前处理实验。
2.2 教学方法更新
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素质为中心、能力为本位,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主导的教和主体的学必须同步互动, 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采用交互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在讲述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教师恰当运用幽默的教学艺术, 使上课的语言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 化枯燥为生动, 变深刻为浅显, 同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和设计实验步骤,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新的监测方法和手段,以加深专业认识,就可以激起学生对所讲知识的兴趣, 同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改变单纯以“教”为中心,教师只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案的讲授方式所造成的教学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的状况。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现代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把监测基本方法、化学反应原理及其主要步骤等通过动画等方式,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们,更重要的是把有关的实验仪器和装置、环境监测的实验现场以及图片等信息方式“搬”进实验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课堂教学和实验训练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去当地监测部门进行参观和教学实习,从而将课本理论与实物、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对照验证,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模仿能力,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延伸和完善。
3 完善评价体系
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既要拓宽知识面,又要掌握学习方法。单纯以期末考试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往往使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在学期末为应付考试搞突击,考前复习考后即忘,这违背了教学的基本目的,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合理的考核制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考核应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和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在过去的教学中,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内容死板,不看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考试方式改革的具体做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的考试观。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
在考试形式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平时侧重实验技能和实验素质的考核,考试侧重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考核,做到全面客观正确地评价学生实验技能。本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30%,操作考试成绩占40%,卷面成绩占30%。也可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报告、操作与笔试相结合;采用开发式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提出思路与见解等方法。
4 结语
我们通过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使学生逐步具备基本监测方法理论和实验技能,为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做到了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并提高了教学效率。新教材的使用,多媒体设备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合理、公平的考评体系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通过本教学改革与实践,本专业学生很好的提高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毕业学生被用人单位录用后,用人单位可以减少岗前的培训成本,使用中的经济损失成本等。
参考文献
[1]@陈旭辉.浅议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2]@张青,冯艳文,佟玉洁等.谈高职.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5,(12).
[3]@赵如金.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