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酒令

2009-12-25 10:18王散木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酒令圆圈食指

王散木

酒令,古典文献中称为“觞令”。早在西周后期,国家就设置有专门监督饮酒仪式的酒官。《诗经·宴之初筵席》云:“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这里所谓的“监”“史”,就是两种酒官的名称——酒监、酒史。到了汉代,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政令——“觞政”,觞令由各级酒官在不同级别的酒宴上执行,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由此可见,那时候的酒令是以处罚为主。至于将酒令变为饮酒助兴的一种方式,则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事了,唐代以后更为兴盛,这从历代诗文中都可窥见一斑。

饮酒行令方式尽管多种多样,但前些年在乡下经历最多的也就是些猜拳、压指、打杠子、明暗七、绕口令、词语接龙等。猜拳者,双目凝视,挽臂捋袖,左手叉腰,右臂有力地挥动,随着那抑扬顿挫的猜拳声,右掌变戏法似地增减手指的数目,手指头的灵活多变,令人目不暇接。拳法用词上也丰富多彩,与数字结合起来,有二字令、三字令、四字令等等,诸如“一心、二好、三星、四季、五魁、六顺、七巧、八抬、九久、十全”、“一点点、两兄弟、三星照、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巧枚、八抬轿、九匹马、十全福”、“一心敬你、二度梅开、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进魁首、六六大顺、八抬大轿、九匹宝马、十全十美”。也有凑戏剧名的,如“一捧雪、二进宫、三岔口、四进士、五台山、六月雪、七星灯、八大锤、九江口、十道本、双包案(两拳相遇,均代表零数)”,或是“一见钟情、二泉映月、三进山城、四渡赤水、五朵金花、六六大顺、七天七夜、八仙过海、九月英雄、十字街头、花好月圆(两拳相遇,均代表零数)”。

真正的猜拳高手,不仅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快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有洞察秋毫的观察能力和高人一筹的判断能力,在瞬间即逝的划拳中不仅要使自己的拳法万变,让对方如坠九里雾中,而且要迅速判断出对方出指的规律,以便一蹴而就,一拳制胜。要做到这点,没有过人的综合能力是不行的。有些高手,竟然能在对手挥臂的刹那间,看出他要伸几个手指头而报出正确的答案,这种反应能力之快,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另外,人都有习惯性动作,但要在几个来回就判断出来,也不是件易事,但对高手来讲,他们做得到。这些高手的高胜率,绝不是误打误撞碰出来的,也不是用概率能测算出来的。所以,猜拳斗酒不是拼酒,斗的是智力而不是蛮力。当然,酒场上还有一句话,叫“乱拳打倒老师傅”,一些划拳高手最怕那些不怎么会猜拳的人,因为他们胡乱出拳,没有规律可循,反而让这些高手一筹莫展,他们那些过人之处反而派不上用场。

猜拳除了两个人一对一单打独斗外,为了让大家都能参与其中,在座的人还会顺其自然地分成两个阵营进行群“殴”,但这种群斗绝不是一哄而上地捉对厮杀,而是由双方各出一高手先上,两个高手比“拳法”,胜者故作谦虚连声“承让”,输者心有不甘地道声“佩服”,灰溜溜地靠边站,换自己一帮的其他人再上,输的人再下,一帮人全输了,全帮人都一起喝酒;胜的那帮人,如果是一个高手把对方打倒,其他的人就不用再划,也都不喝酒。所以猜拳高手往往担任前锋上阵厮杀,其他人在旁帮衬,观战助威。北方人喝酒豪爽,而且在每次分班划拳前,凡是参与喝酒的人每人都要打一圈“通关”,就是每人都要一口气与全桌人依次猜一圈,酒的筹码或是“里一外无数”(打关的人输一次酒就过了一个人),或者“外一里无数”(应关的人输一次酒打关的就算过了一个人),或者每人面前三杯酒,主要视打关人的酒量确定。

猜拳时,输酒了怎么喝,也有讲究,一般都是事先定好的。可以是输一次喝一次(一杯或半杯),也可以等输足两次后才一次性喝完。我们豫南老家猜拳还有些不成文的规矩,出单数时不能单伸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单出食指是指点教训人;单出中指、无名指是做下流动作;单出小指是贬损看不起对方。出两个指头时不能出食指和中指,这个动作的意思是挖对方眼睛。不能禁音(每猜一拳都要报出数来)等等。

“打杠子”(又叫打老虎杠子),就是按“棒子、老虎、鸡、虫”的令词,循环相克(即棒子打虎、虎吃鸡、鸡吃虫、虫拱杠子),以敲击筷子的响声作为双方出词的时机,快了慢了都属于犯规,要罚酒。既可以两人对决,也可以分阵营战斗。“压指”(又叫大压小),就是按“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出指,循环相克(即拇指压食指,食指压中指,中指压无名指,无名指压小指,小指压拇指),特点是双方不出声,只是同时出指比划,不允许不出指。“明暗七”,一般是多人参加,从1—99报数,当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轻拍下桌子,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拍错或说出“7”则罚酒。

“绕口令”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语言游戏,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韵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特别是酒至半酣,很多人的嘴皮子就不可能像平时那么顺溜了,出令的人念出来指定的段子,让全桌人熟悉一遍,接着就从坐在其下手的人开始复述,说错就罚酒,依次排下去。常用的段子诸如《比眼》:“山前有个严圆眼,山后有个杨眼圆,二人山前山后来比眼;不知严圆眼比杨眼圆的眼圆,还是杨眼圆比严圆眼的眼圆。”《算卦的和挂蒜的》:“街上有个算卦的,还有一个挂蒜的。算卦的算卦,挂蒜的卖蒜。算卦的叫挂蒜的算卦,挂蒜的叫算卦的买蒜。算卦的不买挂蒜的蒜,挂蒜的也不算算卦的卦。”《画圆圈》:“圆圈圆,圈圆圈,圆圆娟娟画圆圈。娟娟画的圈连圆,圆圆画的圆套圈。娟娟圆圆比圆圈,看看谁的圆圈圆。”《鬼赔尾》:“远望一堆灰,灰上蹲个龟,龟上蹲个鬼。鬼儿无事挑担水,湿了龟的尾,龟要鬼赔龟的尾,鬼要龟赔鬼的水”……

“词语接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字游戏。它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老少皆宜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词语接龙虽然在酒桌上是竞争游戏,但也有一套严密的规范方法,以体现公平、公正。词语接龙,词句的长短可以是四字成语,可以是多字熟语,也可以是古诗词等,但是基本方式都是采用最简单的顺接方式,就是龙头词语(第一个人的起句)可以是任何一个词句,但是后面接着的人所说的词句的第一个字必须是上句的最后一个字,而且字数跟上面一个人的一致,依次接下去,谁接不上罚谁喝酒。被罚酒的人喝酒之后,就是龙头,下面的人又依次接下去。如四字成语的“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安富尊荣→荣华富贵……”多字熟语或者古诗词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少小离家老大回→回眸一笑百媚生……”接续方向,可以是顺时针轮转,也可以是逆时针轮转。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那里面喝酒的场面众多,饮酒行令的花样更是不胜枚举。其中第二十八回中描述贾宝玉、冯紫英、云儿、薛蟠、蒋玉菡五人饮酒行令的场面最为精彩生动,而且每个人说出来的酒令词儿恰切各人的身份地位,又符合各人的性格特征,这是相当难于应付的。但是,曹雪芹却给弄得有声有色。这是宝玉出的酒令,要求酒令词儿中要有“悲、愁、喜、乐”四字,还要与“女儿”联系起来,并注明这四字原故。于是,宝玉自己带头:“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接着是颇有某些纨绔习气的年轻公子冯紫英:“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再接着是妓女云儿的:“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说完,又唱了一曲:“荳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进不去,爬到花儿上打秋千。肉儿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她是一边给大家敬酒,唱曲,参与行酒令,一边又与薛蟠打情骂俏。曹雪芹就是通过这酒令词儿的寥寥数笔,将一个风尘女子的神态、动作、口吻,写得惟妙惟肖。薛蟠酒令词儿更是粗俗可笑:“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蹿出个大马猴。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女儿乐,一根鸡巴往里戳。”唱的小曲是,“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一副不学无术、荒淫无耻、俗不可耐的豪门纨绔子弟嘴脸,跃然纸上。最后是妩媚温柔、善于随机应变的戏班演员蒋玉菡:“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说毕,唱曲,“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宵。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完全符合了一个乖巧轻佻戏子的身份。

像《红楼梦》中的很多酒令,普通老百姓都玩不了。即便能来上几个段子,也就是《没有老婆最倒霉》一类,其基本玩法是,甲、乙二人亮出类似功夫过招的架势,齐声道:“天上雷,雷打雷;地上锤,锤碰锤,这个世界谁倒霉,谁有老婆谁倒霉,几个老婆最倒霉?”然后,甲、乙二人同时以划拳的规则报数,将拳划至对方面前,凑对数的喝酒,说“没有老婆最倒霉”的也喝酒。

此外,还有什么“捂火柴把子”、“击鼓传花”、“官兵捉贼”等简单的酒令,都是些雕虫小技,不值一提。

责任编辑:黄艳秋

插图:周子翠

猜你喜欢
酒令圆圈食指
古人酒令花样多
磨 刀
移圆圈
让“最严禁酒令”带电生威
奇思妙想话圆圈
悠悠的圆圈圈
唐朝定居指南·贰 酒令
拇食指巨指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