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遂良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但算不上藏书家,一则数量少,才万把册;二则五花八门,质量也不高;三则我出借书比较大方,好“露富”,凡得了好书,喜欢向同好推荐或显示,“与民同乐”。此时若有人来借,我必慷慨应允,有时候自己也还没有看或没看完,便被借走了。看官记住,凡是被借出的书,必定是好书(或热销的书)。君子们有借有还,有些“(年纪)小(的)人”,主要是学生们就不那么守信了。常常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或者一年半载之后,还到你手里时已经是百孔千疮,遍体鳞伤,惨不忍睹,我也只有忍痛收下。例如前些年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就非常喜欢,向人推荐,先后买了七本,连借带送,我现在手头一本也没有了。我曾看见有人在自己的书橱棂上贴着“架上图书,概不出借”的告示,有的还加上一句“免开尊口”,我一见这种警示,便吓得连浏览的兴致也没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从不写这类话。有时借书者要在本子上登记一下或开个借条,我都不好意思让他这么做。我想商人才写借条呢,读书人写什么借条,我的不少书,就这么“老虎借猪”被一借不复返了。这一点最够不上藏书家。凡藏书家一定是心“狠”手肾,嗜书如命的。我有一个朋友,书架上摆的都是一般的书,珍品、精品、极品书籍,他都是束之高阁或藏在看不见的地方的。
若问我喜欢珍藏的书,大约有三类:一类是我特别喜欢,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书籍,如《约翰·克利斯朵夫》、《静静的顿河》、《红楼梦》、《昭明文选》、《李太白文集》、《苏东坡集》、《鲁迅全集》、《傅雷家书》、《居里夫人传》等。第二类是绝版或有纪念意义的,我有一本一九四六年临沂新华书店出版的《论文艺政策》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有一九五一年出版的《武训事迹调查报告》(江青领着写的),一九五四年《文艺报》随刊送订户的《胡风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即《三十万言书》,在“文革”期间印行的未收入《毛选》的毛泽东讲话,以及像《中国》杂志终刊号这一类有点历史价值,还有看见那本书便想起一个时代的那种书。第三是有书作者签名题赠而作者又已经去世的书,如黄秋耘先生送我的文集,莫应丰送我的《将军吟》,路遥送我的《平凡的世界》(书里还夹有他的一封信,但被借书人弄丢了),《孔孚集》等。睹书恩人,便觉弥足珍贵。
我只是一个爱书者,算不上藏书家。我这近万册的书,值钱的不多。我琢磨死了以后捐赠给什么图书馆、希望小学之类,恐怕也不够规格,还是想留给自己的小女儿,她也好读书,让她来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吧。
(选自《买书琐记:续编》/范用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