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与中部崛起

2009-12-25 08:53王贞琼张丹丹
金融经济 2009年11期
关键词:物流业

王贞琼 张丹丹

摘要:中部地区作为全国腹心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贸易蓬勃发展,我国对物流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中部地区如何利用自己在国内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不仅关系到中部地区的迅速崛起也关系到全中国的发展。因此通过分析找到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和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指出了物流业发展对于“中部崛起”的意义,分析了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状况,指出中部地区物流业与东部地区存在的差距,并由此建议通过中部地区努力制定和实施措施来加速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关键词:中部崛起;物流业;发展策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发展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建设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必然选择,它对提高某个国家或地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为其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以及扩大对外开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部地区作为全国腹心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部地区的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促进中部崛起”,6月,在武汉会议上再次强调,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努力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仓,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全国重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集散地。而且中部各省已经明确了区域内外范围内外分工定位,并加强合作,建议政府高层联席会议、直辖市规划编制、完善效能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产业链、都市群、大物流、大市场四大战略,将地区发展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枢纽。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均属既不沿边又不沿海的内陆腹地。但中部六省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我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中部六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道、客运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这对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中部地区的物流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这对于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有巨大的促进意义。

二、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物流业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物流企业增多,物流从业人员增多,物流产业收益增多。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我国现代物流在我国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东部较快,中西部较慢。目前,在中部的大城市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投身于物流服务领域中来。但总体来说,中部地区的物流业市场还不完善,物流金融服务水平较之发达地区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物流体系初具规模,但与中部在全国的中心地位还有很大的差距

经过体制和机构调整,目前我国物流体系主要指的是批发业,既包括传统的生产资料批发业,也包括生活资料批发业。2007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企业数为3428个,仅占全国的11.8%;批发销售总额为10021.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更低,只有9.6%;从业人数443571人,占全国的17.8%。这些指标均低于中部地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26.7%的水平,说明目前中部地区物资流通体系并不发达,特别是与沿海地区比较起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差距。(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

(二)外贸流通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进出口贸易量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中部地区远离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很不优越,外向型经济起步比较晚,速度也不快。2007年中部地区外贸流通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进出口总额只有8100124万美元,占全国的3.7%,其中出口额达4727210万美元,占全国的3.9%,进口额3372914万美元,占全国的3.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进出口总额为7430024万美元,占全国的3.4%,其中出口额达4385407万美元,占全国的3.6%,进口额3044617万美元,占全国的3.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的进出口总额要少于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的进出口总额,说明中部地区的商贸尤其是进出口经营能力要比企业的生产能力弱,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提高。(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

(三)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取得较大成果,但在全国也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上,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建立大流通体系的基本环节是商品市场建设构,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地区大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2007年中部地区亿元以上的商品市场数目总计达702个,占全国的17.0%;商品市场成交额4892.7亿元,占全国的11.1%,其中批发成交额3776.8亿元,占全国的10.5%,零售2492.6亿元,占全国的13.6%。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商品市场数目和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地位处于中下水平;商品市场数目在全国的比重明显高于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比重,表明市场硬件建设快于市场发育的水平,商品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还有待提高。(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数据)

(四)物流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物流效率有待提高

一方面,中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运输设施布局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中部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落后。

中部物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不一致,影响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三、中部物流与东部物流的比较

物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渐次得到发展。这种物流发展的地域性特点与中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物流需求不平衡密切相关。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发达,物流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物流需求旺盛,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物流运作水平则相对落后。东部地区物流率先发展的同时,中西部地区逐步出现一批物流功能聚集区。两地区的差距主要在于:

(一)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

从下表可以看出:东部物流企业数量远远多于中部,在企业规模上的差距尤为明显,东部企业资产总量是中部物流企业资产总量的14倍。

(二)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

东部物流企业总量和规模均比中部高出很多,但从下表可以看出,中部从业人员数量和东部相比,差距却没有那么大。此外,东部物流企业员工的素质也很高,大专以上毕业的员工占全部员工总数的70%以上,而在中部这个数字仅为11.75%。主要原因在于:东部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更多的使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大学生,而中部物流企业由于现代化水平低,更多的依赖具有强健身体素质的农民搬运和装卸工。

(三)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

根据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范围与广度,目前的物流行业IT应用系统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单点应用;第二层次:流程优化;第三层次:综合管理;第四层次:公共平台。就我国东中部现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而言,东部部分企业尤其是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而中部地区物流企业相对落后的多。而全面建设物流公共平台中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东中部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见下表:

(四)货运量及企业效益

货运量和企业效益是最能反映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这里我们分别以上海、河南两省市代表东、中部,那么,东中部物流业发展的不均衡性更为明显。从下表可以看出,东部物流企业货运量是中部物流企业货运量的6倍多,而效益则是中西部企业的18倍,差距之大,一目了然。

四、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对策

近几年来,虽然中部地区物资流通体系初具规模,但并不发达,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成为真正的物流中心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是建设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基本要求,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要通过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建立起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批在全国和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地、出口商品基地、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基地以及完善的、网络化的区域内部物流分工协作体系。

(一)转变观念,建立物流管理协调机制

(1)政府转变观念,要认识到现代物流是事关经济全局发展的大问题,现代物流是提高经济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发展水平成为本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实际上,发展物流业归根到底就是要培育一个成熟和完善的社会化物流市场,这就要求各省政府和职能部门更新观念,摒弃那种规划园区、增加规模、扩大外延、扶持企业的做法,切实地采取政策措施,积极培育中部地区物流大市场。中部各省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宏观引导、扶持和协调。在发展物流业中,要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就必须政府出面统筹规划、协调领导。针对物流业在体制上分散管理的局面,建议应由各地政府出面建立高效、严密的物流管理协调机制,并组建相应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物流发展工作。

(二)配合中部地区粮食、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以及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多功能、多品种、多形态的交易市场

物流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业、其他服务业和贸易等方面的需要,对于中部地区而言,未来将建成我国重要的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以及新型的制造业重点地区。首先,农业物流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农业本身非常需要现代化物流,农业和物流业会呈现交互式发展的局面,建立贴近农村的农产品市场,搞活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减少交易费用,帮助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益,也需要建立以大宗农产品为交易对象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其次,中部地区资源丰富的煤炭、电力、铅、锌、钨等有色金属以及钢铁等能源和原材料的交易和流通的量很大;第三,中部地区的以汽车、服装、电子产品为主的工业产品的生产量和运输量大。这样,中部地区就具备了大流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资源优势,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汽车、钢铁、轻纺等产品的商贸构成中部物流需求的主体,需要发展多品种的物流基地和商品交易市场。另一方面,既要建立有形的商品集中交易市场,也要建设无形的以电子交易方式为平台的市场。

(三)扩大开放,打破地方封锁,构造中部统一的大通道和大市场

扩大开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应该抓住机遇,拓展国际合作的领域和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并继续加强与长、珠、闽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多年形成的经济技术联系,结合自身实际,迎接产业转移,抓好结构调整。同时,瞄准和挖掘中西部巨大的潜在市场,实现向西的扩张。

打破地方封锁,清除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是当前中部地区物流发展的严重障碍,有的地方以行政手段,强行让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有的强迫物流企业的经营网点在当地注册、纳税;有的在线路招标、车辆通行、货源承揽等方面,明里暗里偏袒本地企业。这些做法,与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要求背道而驰,也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应该彻底清除。

而这就需要加强中部的交通、通讯等物流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铁路、高等级公路、航空港为主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枢纽,形成大通道,加快培育中部商品与要素市场,更多地通过市场的力量优化配置资源,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中部有效地聚合。

(四)强化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提高物流产业运营效率

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中国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小、乱、杂的竞争环境,同时又要面对国外巨头大、精、专的竞争。这时候,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那么利用信息化和标准化实现差异化的服务竞争已经成为面对挑战、提升实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目前中部地区的物流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重要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还不够广泛,各种运输、仓储设施之间的接口还没有标准化,严重阻碍了一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的应用,提高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是中部物流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换的重要技术措施,必须抓紧。这又需要从两个层次入手,首先是抓好物流行业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中部地区运输、仓储、商品交易等信息的传输和共享。其次是引导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如鼓励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通信系统、用户反馈系统以及因特网等方面的技术,提高物流企业严格控制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五)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中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掌握第一流的人才并能调动这些人才的积极性,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只有不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才能构建具有强势竞争力的物流业,促进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一是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为物流领域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工作。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四是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鼓励企业与物流咨询机构、科研院校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与技术融合,充分发挥社会各种资源优势,实现物流系统的产学研联动发展。

(六)努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改变物流企业粗放式经营的模式,鼓励企业走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之路,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使一般的工商企业摆脱既生产又自营物流的困境,集中有限的物力与财力专心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而且可以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分工降低物流成本。

五、总结

中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雄厚的优势及潜力,物流服务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物,具有巨大的开拓前景。鉴于目前中部地区开展物流业务的物流企业,以及中部和东部相比提供物流相关服务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物流业的认识,结合物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物流业服务的创新,将必然有效带动中部地区物流业的提升并有利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焯章,郭新力等.谈现代物流对武汉经济圈的支柱作用[J].商业时代.2006,(35)

[2]刘志学. 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3]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3年)[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赵杨.发展武汉市第三方物流业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4,(6):89-90.

[5]刘云中.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J].中国发展观察,2006,(3):13-16.

[6]宋向清《中部与东西部农村物流业发展不均衡分析》,www.kesum.cn, 2008-7-12.

[7]金真,唐浩.现代物流——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2月,127-132,261-273.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物流业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
宝鸡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西安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
大庆市现代物流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物流业
对外开放门槛、物流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