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工城市“两型社会”建设实证分析

2009-12-25 10:18梁小青
理论月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循环经济

梁小青

摘要:由于重化工城市的固有特点,“两型社会”的建设对重化工城市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本文以重化工城市的荆门为例,分析了荆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而分析了荆门建设“两型社会”的现实压力,提出了重化工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等方向性思路。

关键词:重化工城市;两型社会;现实压力;循环经济;方向性思路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9-0163-03

资源节约实质上是一个发展是否科学的问题,环境友好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问题。建设“两型社会”实质上是人类对人类自身与自然共生共赢的追求。资源节约是手段。环境友好是目的。“两型社会”目标的提出,对重化工城市尤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本文结合荆门市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一、重化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荆门是一个以石油化工为主导、并兼以磷化工的新兴重化工城市。和其它重化工城市一样,荆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

(一)高消耗,经营粗放

荆门经济发展方式十分粗放,“十五”期末,荆门万元GDP综合能耗居高不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居全省之首。进入“十一五”后,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

200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仍居全省第一位。但高消耗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工业增加值,当年荆门以占全省6.2%的能耗总量只生产出占全省3.9%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7年,荆门规模工业能耗总量1266.86万吨标煤,净增140.49万吨,增幅12.47%,规模工业能耗弹性系数即使剔除荆门电厂三期因素,仍高于2006年指标。显然,荆门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不仅没有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而有所改善、反而进一步强化。

经营粗放是传统发展观的产物,并非重化工城市所独有;至于高消耗,则与重化工城市的经济结构直接相关。荆门工业偏重的特征十分明显,化工、机电、食品、建材四个大行业集中了全市七成的企业,八成五的资产、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见下表。

荆门能源消耗以煤炭消费为主体。2006年全社会总能耗632万吨标煤,其中原煤消耗量占总能耗近七成。在2006年总能耗中。第二产业占80.5%,工业能耗又占全社会总能耗的80.1%,工业能耗主要集中在化工、电力、建材三大行业,三大行业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能耗共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93.27%。

(二)高污染,环境恶化

能源的高消耗、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高污染。进而带来日益恶化的环境。

2006年,荆门以占全省39%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却排放了占全省72%的化学需氧量、9.0%的二氧化硫、5.2%的污水。从废水、废气排放量纵向年度比较看,2006年,荆门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猛增。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上一年增长5.01%;废气排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长更快,达34.69%。

在全部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中,重工业占比很大;在制造业中,石油化工与建材行业占比,具体见下表(单位:吨标准煤)。

2制造业中的石油工能源消费量由著者根据统计年鉴计算,具体由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构成,建材行业能源消费量数据直接引自“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数据。

源于荆门偏重的工业结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2006年排放量均未完成年度2%减排目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硫总排放量过九成,主要集中在火力发电、非金属矿物制造、化工、水泥等行业;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总排放量近四成。主要集中在化工、造纸、纺织等行业。

另外,水泥粉尘、磷石膏渣排放量也比较大,荆门水泥年生产能力过千万吨,污染负荷高,排放总量大,仅中心城区水泥粉尘年排放量就近三千吨:荆门市二个市辖区——东宝和掇刀已有磷石膏渣200多万吨,每年仍新产生60多万吨,而年利用量只有新增量的一半左右,磷石膏等有害固体废物已成为荆门市一大污染隐患。

如果继续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不仅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难以完成。还会由于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而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原因分析

重化工城市之所以存在高消耗、高污染等严重问题,既是基础工作力量不足、也是资源诅咒使然,更是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够。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氛围不浓

不少人认为,高消耗、高污染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伴生物,是工业化进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进而认为。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形势下,追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势必增加企业投人,提高运行成本;势必抬高项目准入门槛,影响招商引资;势必束缚手脚,影响发展环境,甚至丧失发展机遇。甚至还有一些人,平时只喜欢做表面工作,耽于学习,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结合客观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些重化工城市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审批的过程中,还没有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列为首要考虑的内容,甚至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在有财力的情况下,对有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项目迟迟不落实。进而导致整个地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总体意识还不够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远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资源诅咒”现象明显

中国重化工城市或多或少都建市于资源丰裕地区、或有着便捷的资源来源渠道。发展初期,这些资源成为重化工城市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一段时间以后,又都不同程度陷入“资源诅咒”的窠臼。

地理学家奥蒂以巴西为例证明了一个结论:越是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反而越慢。贫困的发生率更高。这就是资源诅咒。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经说过一句话耐人寻味:“我们的国家十分富有,但人民却很贫困”。资源诅咒不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某一发展区域。资源诅咒传导机制有“荷兰病”,资源寻租和腐败,轻视人力资本投资、可持续发展能力衰退等。

荆门富藏石膏矿、磷矿,这些矿藏在给荆门特色的工业体系提供丰富原材料的同时,也带来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短视问题:卖原矿的多,就地转化增值的少。直线距离约30公里的麻城、子陵两镇聚集了60多家石膏企业;直线距离不足30公里的石桥驿至胡集一带有磷化工企业90余家。由于认识、技术、资金等原因,较落后的生产工艺和小窑(锅)得以广泛使用,资源利用率低、深度加工不足、浪费比较严重。

(三)执法、监管、统计等基础性力量薄弱

由于执法、监管、统计等基础性工作经费短缺、能力不济,各地、各企业上报的数据不系统。可信度不高,难以据此作出正确决策。环境执法队伍尤其是县市区基层环保执法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经费紧张、必要的监督管理手段缺乏,执法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市节能监测站属事业单位编制,自收自支是工作经费主要来源,因经费原因导致设备老化、人员不足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越来越繁重的节能监测任务。能源统计工作力量薄弱、经费短缺,统计部门没有专职能源统计人员。财政部门没有设立能源统计的专项预算经费,技术上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核实手段,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三、重化工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现实压力

由于多方面原因影响。重化工城市的一般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建设“两型社会”的现实压力。

(一)经济安全压力

不少重化工城市不仅能源消耗大,能源也相对紧缺。目前,荆门市全社会用煤的四分之三和工业用煤的九成以上需要外购。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全社会总能耗的大幅增长,据预测,按目前的增长速度,荆门能源消耗总量到201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随着石油、煤炭等主要能源价格快速上涨,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无论从来源、运力、企业成本哪个方面考虑,能源供需矛盾都将十分突出,经济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二)可持续发展压力

相当有限的环境容量已经成为制约重化工城市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项目引进的瓶颈。由于纵贯全境的竹皮河水质严重超标,根本不能腾出环境容量、继续容纳新的污染源,如果不加大治污力度。势必直接影响荆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项目引进、推进和谐荆门的建设进程。削弱荆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能力。

(三)指标考核压力

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启用行政区域限批、流域限批、企业集团限批等强制性措施,实行“两停止”、“两不准”:停止审批新的工业项目,停止审批新的工业用地;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的一律不准开工,在建项目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一律不准投产,并首次把城市污水处理状况列入限批指标。

湖北省政府自2006年开始,每年与各市、州签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加大了指标完成的考核力度。并于2007年先后出台《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限批规定》、《湖北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考核办法》,前者决定对未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地区,实行“两停止”、“两不准”;后者则规定,对未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任务的市(州),实行评先创优“一票否决”。

(四)社会稳定压力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诱因。一方面反映出群众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对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一方面也反映出环境污染已成为荆门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源头,加强环境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已刻不容缓。近些年来,荆门因环境污染的投诉案例逐年上升。2006年。荆门全市接到的污染投诉和来信来访就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为568起;2007年又有上升,其中因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引发的投诉占多数。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思路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资源节约取决于科学发展的程度,环境友好决定了社会和谐的进展。

重化工城市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其实道理很简单,用发展循环经济体现科学发展、实现资源节约,用搞好节能减排实现环境友好、建设和谐社会。荆门的特殊市情,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据测算,如果荆门万元GDP能耗多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节省大约70万吨标煤,并获得近3亿元的经济效益。那么,重化工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呢?

(一)重化工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重化工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以节能减排为手段,以环境友好为目的,做好“抓紧减量、优化存量、扩充增量”三个方面的工作。“抓紧减量”就是下决心淘汰、取缔一批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或生产线,对暂时不能按期淘汰的企业。可采取提高水、电价格等市场手段,停止供水供电、吊销营业执照、取消排污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等行政手段予以重处。“优化存量”就是下决心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充增量”就是在下决心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展低能耗、低物耗产业,促进资源型工业向科技型、清洁型、节能型工业转变:同时顺应知识经济潮流、下决心发展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实现“偏重”的工业经济结构转型。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点线面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个以“技术”进步为保障、并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之上的“理念”!只有技术成熟了。原来不能利用的废弃资源现在能够再加以利用,循环经济才能在政府引导下、在人们的逐利预期驱使下得以快速发展。

重化工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原则是: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再制造”原则,把握好循环经济的点、联结牢循环经济的线、拓展开循环经济的面。

“把握好循环经济的点”就是贯彻减量化原则。以绿色制造为抓手、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手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资和能源流量。用较少消耗来达到既定的产出效果;在循环经济“4R”原则中,其重要性并非并列,最重要的原则是减量化原则。如在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对待废物的优先次序应该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理。

“联结牢循环经济的线”就是贯彻资源化原则,通过实现地域经济发展与地域经济环境容量的对接、骨干项目上马与该项目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现状的对接、新上项目审批与既有老项目废弃物再利用的对接。充分发挥重化工城市存量资产的作用。建立以价值链为主导、以企业链为载体的产业链,通过企业链在空间的分布来实现产品链的相互链接和价值链的逐步实现。

“拓展开循环经济的面”就是贯彻再利用、再制造原则,通过破解重化工城市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市场力量为驱动。借助必要行政手段,强调产业链各节点的交叉过渡。工业生产没有绝对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应该通过各产业链相互间耦合,实现一个地域范围内物质能量的闭合循环系统,在资源节约的同时。把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责任编辑张国强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循环经济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研究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图书馆治理
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路径探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