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教育的历史回顾

2009-12-24 10:49孙玉宝
艺海 2009年11期
关键词: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

孙玉宝

“动画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动画艺术品为媒介而实施的教育,它的概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动画技术操作技能教育、二是紧贴市场的艺术创作教育、三是动画艺术知识和艺术欣赏教育”。( 《中国动画年鉴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版)解放前,中国的动画教育开始艰难起步。当“中国学派”以突破性的动画语言享誉世界后,中国动画教育也逐渐步入正轨,一批批优秀的动画人才迅速成长起来。本世纪初,随着动画产业的勃兴,中国动画教育也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跃进态势。

一、实践与探索时期

目前我国动画界普遍认为中国动画教育缘自1950年成立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科,也有资料指出“中国动画教育的历史应该定格在1952年。这一年,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动画专业”。( 《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7》,海洋出版社2008版。)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是不够确切的。抚今追昔,中国动画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早在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就成立“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简称“电专科”。该科分电影教育与电播教育两个组,电影教育组设选修课《卡通制作法》,由万古蟾担任卡通讲师。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动画制作方面的课程引入正规的院校教学体系。)从那时起中国就开始出现了或正规或不正规的动画教育机构。

1939年,美国迪斯尼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场场爆满,盛况空前。1940年秋,新华影业公司的总经理张善琨看到制作动画片有利可图,便邀请万籁鸣、万古蟾两兄弟决计投拍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并专为该片成立了卡通部。由于创作人手缺乏,万氏兄弟从社会上招来一些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的年轻人进行短期动画培训。由于时间紧迫,“造型设计、背景设计、分镜头画面等技术构思见缝插针地利用各种零散时间进行”(万古蟾《我的自述》上海电影史料【第6辑】1995),然后根据练习生各自的特长加以分工绘制。新华影业公司卡通部累计培训设计、背景、绘稿、绘线、着色等各类动画创作人员达70多人,这些人都成为《铁扇公主》创作的主要力量。

1941年8月,励志社、教育部和中央电影摄影场三方合作成立“教育电影画片社”,由钱家骏任组长,专事摄制黑白动画长片《生生不息》,计划拍成9—10本。该社由励志社出面向社会招收12名初中学生,在重庆董家溪开办“动画训练班”,培训一年。参加该班动画专业教学工作的有钱家骏、戴公亮、范敬祥、金右昌、杨祖述等人,该社共有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26人。(钱家骏《谈谈动画专科的情况》,上海电影史料【第6辑】1995)《生生不息》经过两年多的历难与折磨,仅拍成黑白样片三百多尺,后由于经费拮据、纪律松散、管理混乱等原因即告夭折。1946年12月,钱家骏撰写的《关于动画及其学习方法》一文发表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刊《艺浪》复刊第4卷第1期,这是我国第一篇谈论动画学习的文章。

由此可见,新华影业公司卡通部和“教育电影画片社”的动画教育都属于非学历教育,这种以“培训”为主要手段的动画教育方式属于“紧贴市场的艺术创作教育”,即“以市场为根本导向,以创作实践为基本手段”。课程体系虽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由于它周期短,授课灵活,针对性强,在当时乃至现在仍然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虽然有些创作人员后来改做他行,但这两次具有一定“规模”的动画培训在中国动画史上无疑是一次大胆宝贵的尝试,开中国动画职业教育之先河。

1947年1月,罗以威自筹资金,在广州和香港两地创办“南国动画学院”。该院由钱家骏任校董,吕敬堂在广州“南国动画学院”参加教学工作,并协助该院半月刊《南国动画》的编辑出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沧桑,昔日的“南国动画学院”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作为我国第一家独立专业动画学院,势必成为中国动画教育专业发展的历史起点。五十三年后,新中国第一家动画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才宣告成立。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动画界还没有一本正规的专业动画学术刊物,《南国动画》60年前的神话成为了今天的中国动画人难以企及的梦想。

二、起步与发展时期

解放前期,钱家骏、杨祖述、毕颐生、吕敬堂、吕晋等人就开始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颜文梁校长商谈在该校筹备设立动画专修科(简称“动画科”)的相关事宜。1950年3月,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成立“电影制片室”,它是一个实验性质的小型动画厂,边从事动画教学,边摄制动画片,曾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委托摄制《防治白喉》、《病菌》、《阿明的好习惯》等三部“动画卫生教育片”。该“制片室”由范敬祥主持,吕敬棠、吕晋、杭执行、高步青、钱兴华、李新、王吉、刘剑青、施有成等10余人先后在制片室工作。

1950年9月,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公开招收动画科首届学生30名,学制为两年。同年10月,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科正式成立,由钱家骏担任动画科主任,毕颐生教授造型基础课,戴公亮负责电化教育课,胡久安辅导素描课,这是我国第一所设立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1952年6月,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科第一届毕业生二十七人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徐景达(阿达)、严定宪等。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同年7月,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科师生并入 “北京电影学校”(现“北京电影学院”)继续进行学习。该班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部分分配至其他电影厂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其中阿达、严定宪为动画影片的制作及后来的动画影片教学工作做出了出色的成绩。由于北京电影学校动画专业此后没有连续招生,因此大部分教师分别调至电影制片厂从事创作工作。

为适应上海电影事业的发展,培养电影专业人材,1959年8月, 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设立动画科,师资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有经验的创作人员担任。截止1963年7月17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停办为止, 动画科先后培养了两届共31名学生,任课老师和部分毕业生进入了上海美影厂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专业动画创作人员。

三、复苏与过渡时期

文革结束后,根据各地电影制片厂急需,厂校结合,北京电影学校举办了两年制的中专班,即特技美工班,动画班,化妆、服装班,置景班。1977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恢复为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开始恢复了本科的全面招生。北京电影学院先后招收美78动画专业本科一个班,美84动画专业两年制专修班一个班(其中四名学生转为本科增加两年学习),美90动画专业本科一个班,美92动画专业专修科一个班(为中央电视台培训)。这一段时间动画专业的领导先后由蒋采凡、叶武林和孙立军担任,任课教师有邬强、刘进、段佳等,外聘教师先后有阿达、钱运达、浦家祥及日本动画专家持永只仁。(北京电影学院志(1950-1995),北京:2000.)在这五十多年里,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在国内动画教学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该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为我国培养了阿达、戴铁郎、严定宪、林文肖、胡进庆等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和一大批活跃于中国动画舞台的中、青年动画导演,为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力量的介入,从80年代开始我国动画人才培养途径逐步实现多样化,为中国动画教育下一时期的烽火之势奠定了坚实基础。1980年9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市华山中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动画专业职业班开学,招生学员60名,分三个班级,学制三年。该班为中国动画界定向培养了一批动画人才,开创了新中国动画职业教育之先河。1985年,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原华北广播电视学校)开始招收中专学历学生,开办动画专业,成为全国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该院被国内动画界誉为“动画名校”、“动画摇篮”,获中国动画学会“繁荣动画事业特别荣誉奖”和“动画突出成就奖”。1989年7月17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训练班开学,学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强化训练,完成七个单元的动画设计理论和表现技巧。这是该厂针对当时原画、动画人材外流严重的现象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培养了一批实用型动画创作人才。

四、繁荣与跃进时期

2000年,北京电影学院为了适应动画发展的需要,增强我国动画的创作力量,在动画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动画学院。从此,中国动画教育开始进入繁荣与跃进时期,高校在动画专业的开设上经历了一次跨越式的飞跃。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动画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近年来先后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等八家院校成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动画基地的建设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标志着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

时至今日,中国动画教育仍然热度不减。一方面,众多影视传媒院校、美术设计院校、综合大学相关院所纷纷设立动画院系及其相关专业;另一方面,动画技术培训机构也在不断增加,有些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培训规模和专业培训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全国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1230所大学开办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在校学生46.6万人。到2008年12月31日,又有67所大学新增设立了动画本科专业。中国动画教育强劲的增长势头与近年来动画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政府逐年加大力度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大大填补了我国动画人才的巨大缺口,对整个中华民族动画素养的提升和中国动画产业的整体壮大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北京电影学院艺考有考生称“被交卷”
我的动画梦
学院掠影
我是动画迷
解构二次元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