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青 李金珠
团体互助学习法是贯彻素质教育目标,为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孕育而生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实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师生和生生相互合作的教学活动。它强调了教学过程不是单个的活动,而是群体的过程。在“团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群体氛围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环节上,重观摩、重讨论、重能力培养;在教学效果上要求学生既要“会”,又要“懂”,更要能举一反三,既要提高运动技能,还要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愉快而又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真正达到体育课堂的培养目标,适应新世纪对社会人才提出的要求。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赣南石城中学2007级的六个新生班女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为1班11人、2班11人、3班13人、4班10人、5班16人、6班9人,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获取有关团体互助学习方面的文章,以及有关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论文。
(2)教学实验法: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选取是采用随即抽样的方式确定的,其中1班、2班、3班为实验班,4班、5班、6班为对照班。
(3)问卷调查法:实验前向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以往的学习经历,实验后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团体互助学习法”的认识和看法。
(4)数理统计法:将实验前和实验后所得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二、教学实验
在教学实验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以及场地器材、考试内容、评分规则完全一致,实施考教分离制并结合规则统一进行评分。考试项目包括技评和达标两部分。实验班采用传统教学法与团体互助学习法相结合的优化教学形式。具体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为单位,组成人数为4~6个,自选小组长的体育学习小组,教师示范、讲解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小团体成员自订教学目标,在练习中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相互提供反馈信息,并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复习,以达到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的目的。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宣布内容、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错误、考试。
三、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了主要形态指标和身体素质测试,其测试结果是实验前的(以下均是平均值)实验班35个学生平均身高是156厘米左右,体重48公斤,立定跳远是1.64米,立定三级跳是4.48米,50米跑是8.66秒,100米跑是18.68秒,仰卧起坐是25个每分钟;对照班35个学生平均身高是154厘米左右,体重48公斤,立定跳远是1.43米,立定三级跳是4.17米,50米是9.27秒,100米是19.69秒,仰卧起坐23个每分钟。
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t检验,结果显示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各项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同一水平上,满足实验条件的要求。
实验班作为一个学习团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发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学生之间也在发生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是在面对一个团体,而不仅仅是个别学生。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班级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以及班级的吸引力等因素,都会对实际的教学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利用团体互助学习法在跳远技术课中进行实验研究,教学实验结果是实验班35人评定平均分是80分,达标成绩是1.82米,对照班35人评定平均分是76分,达标成绩是1.76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实验班的技术评定与达标成绩均高于对照班,且存在显著性差异,技评p<0.01,达标p<0.05。这说明团体互助学习法应用到挺身式跳远技术教学中是可行的;同时也表明采用团体互助学习法加深了学生对技术实质的理解程度,证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接下来进行了素质统计,统计结果是实验班35人的立定跳远平均是1.78米,立定三级跳是4.86米,50米跑是7.80秒,100米跑是17.52秒,仰卧起坐是29个每分钟,而对照班的立定跳远平均是1.64米,立定三级跳远时4.29米,50米跑是8.30秒,100米跑是18.34秒,仰卧起坐是27个每分钟。
从素质统计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50米、100米等身体素质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班,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立定三级跳远、50米与100米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访谈得知,课堂中运用团体互助学习法,有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也由学生向教师发生了转移,这个转移过程是无意识的、自然的过程,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由于学生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从而大大增加课堂练习的效率,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四、实验结果的启示
1.符合“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进,传统的由“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团体互助学习法运用于体育课教学中,把教与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的身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小群体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订教学目标,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相互指导、帮助,成员间、小组间相互激励竞争,体验学习和锻炼的乐趣,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了对其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同学间的团结互助,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2.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团体互助学习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克服了课堂上学生多,老师逐个纠正动作费时费力的缺点,使同学之间一做一看、一听一评,能够及时发现错误,有针对性地改进动作,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开发思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教,引导学生善学,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论和建议
1.教学实验证明,团体互助学习法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其教学结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2.团体互助学习法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符合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3.通过运用团体互助学习法,提高了学生指导和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为使当代学生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承担起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特别为田径这个基础大项能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创造了条件。
4.在运用团体互助学习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并要改变过去对所有学生用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统一教法的“一刀切”现象,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群体或个人,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要区别对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等.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9.
[2] 吴文侃等.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5.
[3] 文兰细.浅析体育课的合作教学.体育教学,2000(5):26.
[4] 张海平等.从“被动苦学”到“主动乐学”.上海体育科研,2003(1):53.
[5] 罗建英.艺术体操课运用小群体互助学习法的实验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33~3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