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人文性功能的价值取向

2009-12-24 10:48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美术

尹 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方式,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功能和作用[1]。《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一、美术教学的人文性转变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是一种分享人类经验的特殊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但是,美术在经验的表达上能趋于精微,它能以一种再造的环境和气氛,唤起人们更为微妙的感受和体验。这是语言文字所不及的。换言之,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

然而,在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美术学科向来是被作为技能类学科看待的,在这种教育思想统治下的美术教学自然也是固守传统技法的教学观,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3]。一言蔽之,技能性美术教学的特点就是通过技能技巧的手段达到画得像的目的,这并非美术教学的真谛。“美”与“术”是同一概念的两个方面,“术”指的是技巧、技法等属于技能性的东西,而“美”属于意识、情感、趣味等审美观念范畴,它是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素养。“美”与“术”在教学中不可分离、两者应是同时兼施,“美”“术”相济,寓“美”于“术”,以“美”导“术”,在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予他们艺术的享受。

二、人文性的涵义及内容

人文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汇。我国的《易经》早已把“人文”和“天文”分开说[4],就是人与文化,人是文化中的人。但人也是个体的,相互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人的文化依次而分为个人的文化和人类的文化。就人文性的来源看,人文性就是人性,而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人文性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5]。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地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练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及美术家的个性。美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

三、人文性教学是美术教学的发展趋势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黄济先生将21世纪的人才概括为“一个现代化的未来的人,不但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高尚的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弘扬的新人。”[6]这是21世纪的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是新的人才观。

20世纪90年代中叶,美国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Multi-cultural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主张。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是让学生具有在历史和文化情境中对作品进行讨论、解释、研究的能力,从而解读人类伟大的成就[7]。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新理念,笔者认为,这与“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的理念异曲同工,皆主张美术教育要和潜在的文化内涵、人文价值相联系,这也是世界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四、人文性教学的价值取向

第一,多元化渗透教育,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美、爱等人文特征都会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既要渗透各国家、各民族地域艺术风格的多样式,又要注重吸收多元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价值资源。所谓美术教学多元文化渗透就是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元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拓宽艺术视野,加深艺术理解,最终培养对“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精神[8]。因此,我们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美术教学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艺术,这样才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第二,美术学习绝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与其他各学科积极配合。当然,课程的综合化并不是指音乐、美术、语文等各学科机械叠加拼凑一起,而是讲究学科的联系,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学科教学之间相辅相成,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美术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作为美术教师在专业美术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真正为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而努力。如果在教学中糅合一些文学因素,注重学科的整合,会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理解作品的意境,增强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的想象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第四,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一种认识的飞跃,一种观念的破除和更新,必然会引起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的变革。美术教学以一种人文性的文化学习为理念的指导,美术课的教学重点就不只是美术技巧的学习和鉴赏,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被鉴赏的美术作品的人文背景,研究其社会意义,揭示其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人文性是全新的美术教育理念,符合世界美术教学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通过技巧的表现层面去揭示深层次、潜在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运用现代资源和教学手段,渗透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90-1995)(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刘迅.论美术教学功能转变的价值取向.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4] 朱张.易经译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 毕卫东.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

[6] 覃玉华.解读美术新《课程标准》之人文性.http://www.pep.com.cn/ms/jszx/kcbz/kbjd/200408/t20040830_120251.htm.

[7] Consortium of National Arts Education Associations: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By the United Statesof America,1994.

[8] 王胜彩.如何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教学.安徽文学,2009(1).

(责任编辑付一静)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