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存”到“存在”

2009-12-24 10:48王丽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生存人格个体

王丽娟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深化实施的发展阶段,它已由关注有形的教育物质条件的改善转到关注无形的教师人格境界的提升。但是一直以来,由于过于强调通过外在的刚性制度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生命存在需要的人文关怀,由此而导致教师人格出现了扭曲和偏向——教师关注了自身的的生存,却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新课程改革在深化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努力提升教师的人格境界,实现教师人格的转型,关注教师精神需求,关注教师生存环境与生命意义的完整,使教师将职业发展与生命提升有机地融合起来。

首先,教师人格应实现由社会人格向个体人格的转变。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官本位的教育管理体制并由此而萌生的硬性教育规范使教师人格长期以来依附于社会整体性,其心理境像中的自我形象相当严重地被歪曲了,他们在政治高压中改变着自己的人格与话语方式,不可能从自己的个体存在对世俗社会的教育问题加以批判,重视集体话语否认个体独立思想,以群体性取代与消磨个体独立人格,这是当前教师人格的鲜明写照。另外长久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对教师的认识,将教师比作蜡烛、人梯与园丁,这些称谓过多地强调教师对社会的奉献,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生命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种强大的角色期待压力下,教师似乎只应是为社会和学生活着,而作为其自身个体人格所表现的自由性和创造性于是便难以实现。教师个体人格隐含于社会人格之中,从而使自身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与源泉。现代人由于脱离了集体的襁褓,个体获得了独立,个体对生存自由的体验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本质。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没有个性就很难有创造性,没有富有个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同时,教师个体人格的弘扬也反映了教师主体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不仅仅需要获得自身生存的条件,还需要实现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但能适应社会,还能主动去改造社会。它表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体现了教师的自尊、自立、自强、自律。

当然,教师的个体人格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张扬、我行我素的放肆或自然本能的发泄,它必须体现在教师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形成的个人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特质,只有这样,教师人格才会根深叶茂,焕发盎然生机。

其次,教师人格应实现由现实人格向理想人格的转变。当前世界各地教育几乎都是在追赶现代化或科学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转换。昔日那种所谓“装饰性的”、“不务实的”教育已被彻底淘汰。教育越来越现实了,越来越实用了,它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外显的名与利。在这种功利主义教育的熏染下,教师的人格也越来越现实化与功利化:这样的教师通常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化,视知识为学生猎取分数的手段;将自己的从教动机定位于谋生的工具或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由于其爱智嫌愚、亲疏有别,与学生建立的关系也只能是就事论事的事际关系;其所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立足点也势必受个人名利所左右或是一味强制灌输或是一味迎合时尚,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也只能停留于知识的机械传递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全心智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在对金钱以及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名利追求中,教育成了教师升官发财的资本,教师成了现实名利的奴隶,在对外部物质世界无限度的追逐、适应、认识和掌握的过程中教师对“何以为生”的问题越来越明了,但却对“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却越来越迷惑,这种对现实功名的追逐并未能有效解决教师精神世界问题,相反导致教师精神世界的孤独。

人作为时间性存在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生存的本质在于对现实生存的超越,超越有限达到无限的境界,是人近乎本能的渴望。超越是个体的一种自由体验,自由的途径在于精神的解放和自我的升华。人的解放意味着人要由工具论逻辑转为主体论逻辑,人应对现实教育的适应转为对之积极地构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懂得教育的时代意义,懂得教育为现实服务,同时应是胸怀理想,在功利社会中坚持教育的初衷,坚守教育中至真至善的净土。

教育是引领人生命成长、充满阳光与诗意的事业,教育以生成人、提升人为宗旨。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有乌托邦精神,需要一些沉思与冥想,只有诗意的追求才能让教师进入一个真正的教育境界,教师以一种内心的体验和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他必须应对的事物,不仅将学校看作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而且还将之看作是思想的共同体,情感与浪漫情怀生成的共同体。教师在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实现着诗意的成长,在使学生变得更加美好的同时,也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在现实的功利的教育中,教师应具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教师如果没有了希望与梦想,教育必然发生严重危机。

当然,教师首先是一般意义的社会人,其次是职业人,再次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人格不能脱离现实基础而神圣化,只是强调教师人格在当前现实性过重的情况下,呼吁应关注教师理想人格的生成与发展。

最后,教师人格应实现由理性人格向情感人格的转变。教师人格是理性人格与情感人格的有机整合。理性人格代表教师的知识智慧,它不仅包括教师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储备与积累,而且还包括理性化了的对教育对象、教育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从经验结晶而来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技能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理性态度和行为;情感人格代表着教师的生活智慧,它不仅包括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审美感悟力、课堂上以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际智能,还应包括在一般性待人接物中表露出的自信幽默、风趣好奇、兴趣广泛、民主开放、善待学生、尊重创新、言传身教、自尊自重等性格魅力。

一直以来,强调制定完善、严密规章制度的教育理性化管理孕育着教师的理性化人格,理性的教师对教育内容的组织单纯注重知识的完整和学科的完整,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生命的完整和现实的需要,抹杀了人应有的选择性,陷入了一种模式化教学;教育目标只重个体认知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人精神力量的培养和重视;教育途径选择上过分迷信依赖书本知识,对学生的活动与经验不予关心;教育评价上强调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考察学生对预设知识掌握的数量与精确性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级扣一级循环往复的知识储备过程,学生所学而非所愿,所学而非所用;最终在教学效果上,学生在对抽象知识的机械掌握的同时感受力受到损伤而导致整体生命力下降,同时,教师自身也因理性人格的过度偏向而带来人格大厦的感性人格基础的松动,由此也必然带来教师生命的残缺与断裂。

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以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均发生了转变,教师理性人格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意志、本能、直觉、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被认为是在未来提高教学效能的新的增长点。人的感受力是人认识外部世界的动力机制,它可以提高人的理性认知力,可以使知识运作得以顺畅实现,促使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结构化为主体的心理直觉。它是人完整人格结构的一部分。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将体察别人情绪与心理状态的人际智能和识别自己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内省智能列入到了人必备的7种智能之中。教师职业是直面人生命的职业,职业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对情感人格更加关注。一个具有审美情绪的教师能够将充满着灰色理性的教材与课堂转化为欢快明丽的色彩,他能够借助于情感的纽带与学生建立真诚的交往关系,从而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提供一个有效的背景。

当然,任何一种客观存在都是完整而全面的存在,教师人格从总体来说是自然人格、社会人格、精神人格的有机统一,但就教师职业生涯来说,思想精神是教师能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的关键要素,它能够调控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对教师职业个性形成起到根本的定向作用,是教师人格的内在本质。教师应通过学习、反思、批判与创新努力提升自身人格境界,使之超越有形的生存意义层面的社会、现实、理性人格的局限而达于个体、理想、感性直觉存在意义层面的无限发展之境。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杨淑君.教师的境界.中国教师,2005(5).

[2]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 叶澜.教育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4] 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4(5).

[5] 张华.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人民教育,2004(21).

[6] 顾通达.漫议完善教师人格.基础教育研究,2003(1).

[7] 郝德永.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责任编辑孙海燕)

猜你喜欢
生存人格个体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