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冬梅 刘德坤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其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先进理念也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充分肯定和赞同。体育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在全力促进人的身心与精神健康、快乐、全面、和谐的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人们的交流与融合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学校体育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奥运理念的发展变化,我们理应把从属于运动会形式的学校运动会进行重新定位,把人文理念充分融入进去,使每个学生通过学校运动会丰富校园文体生活,促进学生间的交往,形成健康人格,也使广大学生成为敢于挑战、勇于争先、开拓创新,并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才。
一、人文奥运的含义
1.人文奥运
“人文奥运”的含义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就是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使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都得以提升,以求得人的自我完善;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它还包括体育竞技和体育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当今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察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实质,寻找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点与契合处,使两种文化、两种精神得以融合,使奥林匹克运动在交流与融合中,有更为丰富的文化色彩,携手走向人类更理想的目标。
2.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是人类对自己的关注、关怀与敬重,是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人文精神在体育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中的全面展现,就是体育人文精神。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始终以人为核心,维护人的高贵与尊严,关爱生命与健康,尊重人的个性需求与选择,通过体育活动方式,全力促进人的身心与精神健康、快乐、全面、和谐与充分发展。而现代体育人文精神尤其是奥林匹克精神,以彻底的人道主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追求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二、传统学校运动会存在的弊端
1.传统学校运动会的指导思想与人文奥运理念、体育人文精神内涵是相冲突的
人文精神哲学内涵在于:确认人体生命大系统各因素的和谐均衡、协调统一,培养完善的人、全面协调发展的人,在体魄、心智和精神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完美的人。而我们的学校运动会往往更强调运动成绩的提高,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把体育弱势群体完全摒弃到学校运动会之外,而事实上我们的学校体育同样把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它与奥林匹克的格言达到高度的一致。因此随着奥运理念的发展变化,从属于运动会形式的学校运动会也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进步及时调整自己的定位。
2.传统的学校运动会的目标与新时期体育教育目标的冲突
传统的学校运动会的功能在于发现、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人才;并且以学生掌握体育“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来评估一个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另外传统体育教育目标中“培养健壮的体格”和“促进体能的良好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运动会成为“田径”运动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形势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目标作出了更现实、更具体的要求,它把学生参与运动的程度、把身体健康的状况、把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得野外活动的能力作为其学习的目标。与过去相比,不难看出,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从技术难度上已远远低于过去大纲的要求,但它更符合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方向。
3.传统的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与新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冲突
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必将随之发生重大的改变。在传统的学校运动会中项目设置偏难偏旧,一直依据标准的田径比赛内容来设置运动项目。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中已经“名存实亡”,如标枪、铁饼、跨栏、5000m等相对技术和强度要求较高的项目,在体育教学中早已“尘封”。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的学习领域,体育教学的内容与运动会项目的设置完全不一致。
4.传统的学校运动会不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学校运动会,顾名思义应该是“全校性”的,参与者应包括更多的学生、教师、职工。然而,在传统的学校运动会中,学生参与运动的比例非常低,教师就更少了。参加的人少了,自然就缺乏了群众性,缺少了热闹欢乐的场面,于是运动会就成了“体育精英竞赛”,成了少数人的运动会,大多数的学生除了作个旁观者之外,则不能在运动场上得到锻炼,更不用说达到共同参与、共同竞争、共同提高的目的了。
三、新时期学校运动会创新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已不难看出传统的学校运动会的组织目的、内容、形式在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教育中所处的尴尬境地,它的存在已与当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向有着许多的分歧,因此学校体育应结合体育改革的大好形势,开拓创新,努力寻找一种新的学校运动会的组织模式。
1.更新观念,改变单纯田径运动会模式为多层次、多样化的运动会
首先,要在思想上打破“田径运动会”、“精英运动会”、“高水平运动会”、“正规运动会”、“学生运动会”、“校内运动会”等陈旧观念,树立“综合运动会”、“全员运动会”、“欢乐竞争运动会”、“群体运动会”、“校内外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新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对运动会的认识,使学校运动会能根据各地各校的条件,多种模式地发展起来。其次,要重新认识举办学校运动会的深远意义。举办运动会不仅仅是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一次检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健康意识、锻炼意识的促进,是对学生良好精神面貌的检阅,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示。新形势下的运动会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倡人人参与,与教育改革相适应。要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努力将体育与艺术、文化、生活相融合,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学校运动会的教育特色。
2.改变运动会的形式和内容
学校体育教育新思想的出现,不是对竞技运动的否定,而是重新认识和思考以往教育教学的得失,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促进竞技运动更好地发展。在举办新形式的运动会中,要创造性地将传统竞技项目进行改造,如改变形式、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等,要增加娱乐项目的比例,要增加集体项目的设置,真正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全国许多城市、许多学校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校运动会的组织形式。一般按举办目的可以将运动会分成素质类、竞技类、娱乐类、文化类、综合类等形式。综合性运动会:以传统的运动会为基础,适当改革。如:(1)项目设置,加大运动会的前期准备过程,将集体项目、趣味项目融入到竞技项目中,集竞技、娱乐、教育、健身为一体,倡导体育文化节——将体育作为一项校园文化内容人人参与。(2)一段时间内集中展现,并融入艺术、文化、思想等多项内容,以体育运动项目竞赛、各种民间体育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文化传播等内容为主,倡导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3)单项竞技运动会:以促进学校体育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为主,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训练,在校内和校际之间进行挑战赛、友谊赛、邀请赛等形式的单项运动比赛。(4)趣味娱乐运动会:以各类游戏为主要内容,通过趣味性的竞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意识。
3.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如可以建立个体评价体系、班级评价体系、校级评价体系,发挥每个学生、每个部门的积极性,而体育部门作为提供技术指导和检查评比的权威机构,这样就能使参与的范围,组织的广度、深度大大提高,对丰富学生活动也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
4.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建有学校特色的运动会
目前各个学校运动会遵循着统一的标准,有其利更有其弊。“利”便于统一规划、管理,而“弊”则把各个学校统得过死,只有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群体的需求,才能使学校运动会更具生命力,更具有发展潜力。要努力做到使每次运动会都有新的项目,要结合校运会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配合性活动,强调学校运动会的综合效益才是我们学校运动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易小坚,黄琳.体育竞赛产品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2] 黄松峰,朱林.高校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节的可行性分析.体育科学研究,2005.
[3] 郭叶,学校体育呼唤人文精神.体育学刊,2005(1).
[4] 许月云,郑志丹.对高校传统校运会改革的理性思考.2005(6).
[5] 周义义,何满龙,刘建华.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初探.体育与科学,2007(9).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