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梁氏家族古建筑

2009-12-24 10:49
文物春秋 2009年5期

杜 平

【关键词】 正定;梁梦龙;梁清标;梁氏宗祠;蕉林书屋

【摘要】梁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正定的名门望族。目前,正定保存的梁氏家族古建筑仅有梁氏宗祠、蕉林书屋和青宫太保坊的部分构件,它们不仅是研究该家族的重要实物,同时也为正定古建筑发展序列增添了不同的建筑类别和文化内涵。

梁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正定的名门望族。据《梁氏族谱》载,梁氏原是山西蔚州之巨族,明洪武初年为避战乱徙至真定(今正定)。至七世梁梦龙时,其家族大显。后世子嗣代出高官,尤其是梁梦龙的曾孙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兄弟,同为清朝显宦。梁清宽官至吏部侍郎、保和殿大学士,梁清远历任刑部主事、吏部侍中、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等职,梁清标历任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梁氏家族数代高官,门庭显贵,在正定城内建有府第、园圃、宗祠和牌坊,遗憾的是这些建筑大多不存,保存下来的仅有梁氏宗祠、蕉林书屋和青宫太保坊的部分构件。

一、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坐落在正定城内燕赵南大街路东。据了解,祠堂内原供有梁氏先人的位牌60余方,20世纪50年代初遭人为破坏,皆失,祠堂就一直作为它用。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氏宗祠因长年失修,甚为残破。1997年5月至1998年9月,正定县文物保管所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了复原性重修。2008年10月,该祠堂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宗祠院落南北宽28米,东西深24米。祠堂前13.5米处为大门,门上端悬“梁氏宗祠”匾额。祠堂坐东向西,为一座单檐五脊硬山顶建筑,建于高0.78米的台基上(图一)。 面阔五间,通面阔21.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96米。青瓦覆顶。正脊为花脊,中间及两侧浮雕变形龙凤纹饰,两端施吻。垂脊前端设脊兽。梁架结构为七檩前后单步廊式。三架梁上中置瓜柱,两侧施角背。五架梁下前后用抱头梁承托廊步。抱头梁前端雕麻叶头。三、五架梁间以荷叶墩支撑。金檩下施双层垫板,上层狭长,下层透雕卷草纹。用柱分廊柱和檐柱两种,廊柱柱头两侧施雀替,檐枋与垫板间也用荷叶墩支撑。廊、檐柱下分别施覆莲式柱础和覆盆式柱础。明间、次间、梢间均装六抹方格■扇门各四扇。后檐廊步下肩以青砖砌筑,墙身抹饰白灰。明间后廊置■扇门五扇,上为走马板,中间以荷叶墩装饰。地面以青砖铺墁。明间前施垂带踏跺五步。

关于梁氏宗祠的始建年代,无确切文字资料可查。但据《梁氏族谱》和《明史·梁梦龙传》相关记载,该祠堂的修建应与梁梦龙及其父梁相有关。《梁氏族谱》记,梁梦龙之父为宫保公梁相。《梁氏族谱·梁梦龙传》载: “……家庭的孝弟闻天下。宦辙所至,有佳山水,辄迎养宫保公,顾而乐之。公乃喜居恒……所获奉金悉以公诸兄弟。宫保公爱少子梦阳尤至,辄以己所受荫与之。自筮仕以至归田,未尝一治第舍,所居皆宫保公所遗。晚始构一小圃,中堂三楹,缘曰锦驰,为客设者。左右室各三楹,列书千余卷。堂之前两旁隙地各半亩,施以栏,杂植花竹,日夕游息其中。”《明史·梁梦龙传》载:梁梦龙(1527~1602年),嘉靖进士,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神宗初,招为兵部右侍郎,进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后因功升兵部尚书,再晋太子太保。因梁梦龙系明神宗初掌握实权的张居正的门生弟子,备受重用,故在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殁后,梁被劾[1],遂归故里,居正定城。后在城西雕桥村修建别墅。梁梦龙回到故乡,其父尚健在,他在孝敬父亲之暇,便埋头治家庙,修宗谱,读史著述,不问政治。根据《梁氏族谱》所记和梁梦龙的生平,再结合建筑特点分析,用于祭祀祖先的梁氏宗祠应建于明代晚期。

二、蕉林书屋

蕉林书屋是清初重臣与著名鉴赏家、收藏家梁清标在正定的一处收藏之所,位于梁氏宗祠北约100米处,当时应属梁府的一部分。从郑午昌“蕉林书屋图”可知,这原是一处布局严谨的院落,板瓦覆顶的砖屋、葱茏的芭蕉、叠置的太湖石相互映衬。如今在这处萧条的小院里尚存三间硬山顶北屋和两间硬山顶西屋,据说悬挂在北屋屋檐下的“蕉林书屋”蓝字匾额至20世纪80年代尚存。蕉林书屋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青瓦覆顶。通面阔11 米,通进深7米。两山面为铃铛排山脊,梁架为六檩前出廊式。檐柱与金柱间所施的抱头梁,梁头作麻叶头。梁间用狭窄的垫板,板下以荷叶墩撑托,其下为额枋。柱础为覆盆式。门窗已被后人改为玻璃门窗(图二)。

那么,蕉林书屋始建于何时?它又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建成的呢?这还得从书屋主人梁清标说起。梁清标(1620~1691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以长班报名被执”,随即在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中被“授原官”。清顺治时,由原官授编修,历任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等。康熙帝即位,任殿试读卷官,调补礼部尚书。康熙六年三月充会试主考,因与人意见不合,被“京察解任革职”,“公即翩然归里,手葺蕉林书屋,赋诗饮酒,优游泉石间,有终焉之志。”[2]康熙八年(1669年),又“特旨以尚书起用”,其后再任刑部、户部、兵部尚书,升保和殿大学士,奉敕主持监修《 三朝国史》、《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会典》、《一统志》、《明史》等。由上可知,康熙六年(1667年)梁清标被革职后,离开喧嚣的京城回到故里,摆脱了冗杂事务的纠缠,翩然而轻松,遂葺蕉林书屋,在书海画卷中享受文人雅士的生活乐趣。

关于蕉林书屋的构筑及斋名缘起,梁清标在《蕉林书屋图小序》中云:“蕉林书屋者,予之所构以藏书而燕息咏啸于其中者也。予性不敏,不能博闻强记,以窥夫古人之学,顾好买书,奉钱恒苦不给。见人则求所未见书,得一帙如遇故人,辄怡然累日然。率不能读也,久之所蓄益多。又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于是筑室布席拥其间,自谓南面百城不以此小。畦种蕉数丛,掩映窗几,迎风摇曳,庶几可忘暑渴而澹尘也。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尝闻怀素嗜书无纸,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号所居曰绿天。古人高致如此,予非工书者而窃有取于蕉,当其广敷清阴,湛然如水,吾不知于绿天之居何如也?”可知书屋冠名“蕉林”,一则因主人“特爱芭蕉青翠舒卷自如,有林下风味”,二则系主人仰慕怀素“种蕉数万本取叶供书”于“绿天庵”的高致情趣及崇尚草圣洒脱豪放的性格和书风。

蕉林书屋落成,梁清标将所藏的书籍和历代法书、名画珍储其中,使蕉林书屋“蓄古书数十万卷”。而书屋中最重要的藏品是历代法书名画,且多是稀世珍品,引得鸿文大儒纷至沓来,蕉林书屋一时成了文人雅士麇集之所。当时不少名书画家为蕉林书屋题诗作画,如肖晨的《蕉林书屋图》和汪懋林的词《潇湘夜雨·题大司农苍岩先生蕉林书屋图》等。

清初刻帖之风盛行,作为收藏、鉴赏大家的梁清标从秘藏的墨迹中精选出西晋陆机《平复帖》、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唐杜牧《张好好诗》、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宋苏轼《洞庭春色赋》、黄庭坚《阴长生诗》、米芾《七言诗》、元赵孟■《洛神赋》等历代书法大家的代表作,延请金陵名雕工尤永福精心摹镌成《秋碧堂法书》,因其存有原墨迹的神采风韵,故成为清初很有影响的名帖。后来随着梁家家况渐落,资用屡空,藏品散失,《秋碧堂法书》帖石亦不知何时流散。20世纪60年代,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自民间征集到部分《秋碧堂法书》帖石,计有完整者4件,残断者3件,介绍如下:

唐颜真卿《竹山连句》诗帖石完整。正面镌刻颜真卿《竹山连句》诗局部,背面无字。长100 厘米,宽32.2厘米,厚9.3厘米(图三,1)。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帖石完整。为双面刻,一面刻王羲之《兰亭序》,另一面刻宋米芾《七言诗》局部。长106.2厘米,宽32厘米,厚9厘米(图三,2)。

唐杜牧《张好好诗》帖石完整。为双面刻,一面刻《张好好诗》局部,一面刻颜真卿《竹山连句》诗局部。长106厘米,宽32.5厘米,厚9.5厘米。

宋苏东坡《归去来兮辞》帖石完整。为双面刻,正、背面均刻苏东坡《归去来兮辞》局部。长37厘米,宽32厘米,厚9.5厘米。

宋米芾《七言诗》帖石残。正面刻米芾《七言诗》末句及落款和元统二年李简题跋局部。背面无字。残长70厘米,宽32.1厘米,厚10.4厘米。

宋苏东坡《归去来兮辞》帖石残。正面刻《归去来兮辞》局部,背面无字。残长39厘米,宽32厘米,厚9厘米。

宋苏东坡《归去来兮辞》帖石残。正面刻《归去来兮辞》局部,背面无字。残长42厘米,宽32厘米,厚9厘米。

关于秋碧堂的位置,有文章云“梁清标家居北京东城,有秋碧堂”[3] 。关于《秋碧堂法书》帖石,则有“此帖未刻成梁氏先卒,石置覆廊下。后金德英督学京畿,始发现而拓之行世”的说法。而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秋碧堂法书》帖石则是从正定城内征集的,分析应为蕉林书屋之物,故关于《秋碧堂法书》帖石的镌刻及流传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青宫太保坊残构件

清光绪《正定县志·坊表记》载:“正定在前朝功名鼎盛,坊表林立,辉映后先,迄今存者无几矣。”此志转旧志所载为梁氏家族所立的牌坊计有11座:“恩荣坊”、“恩褒三世坊”,为梁钊、梁泽、梁相而立;“三世一品坊”,为梁钊、梁泽、梁相、梁梦龙而(下转40页)(上接31页)立;“青宫太保坊”、“大司马坊”、“少司马坊”、“总督四镇坊”、“翰林坊”、“癸丑进士坊”、“登科坊”,为梁梦龙而立[4]。这些牌坊至光绪年间已“存者无几矣”,仅“青宫太保坊”保存至“文革”前,目前,尚有20世纪60年代所拍摄的照片存世(图四)。此坊于梁氏宗祠南侧十字街北口跨街而立。从照片中可知该坊系青石雕制,为三间四柱式。坊之四根方柱中,中柱柱身表面浅浮雕龙纹,下部前后施抱鼓石,上饰蹲狮,下施底垫。边柱因有物遮挡,柱表雕饰不清,抱鼓石不可见,但据石牌坊建制分析,边柱下部应于前、后山面施抱鼓石。明间花板上阴刻“青宫太保”四个字。其上大额枋上浮雕二龙戏珠纹,下面小额枋上阴刻“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龙”。次间大小额枋亦似饰龙纹,花板所饰内容不清晰。

1966年,“青宫太保坊”被拆毁,其构件有的修筑了石桥,有的散失。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经调查发现了部分构件并征集入藏,今置梁氏宗祠内。其中有刻有“部尚书梁梦龙”字样的小额坊两段,现已粘接。残长243 厘米,宽 50厘米, 厚37厘米(图五)。

正定是一座古建筑集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现存的历代建筑中,尤以宗教和儒学建筑居多。用于祭祖的梁氏宗祠和用于收藏的蕉林书屋及显示功名的青宫太保坊(残件)作为梁氏家族历史上所建诸多建筑之幸存者,不仅是研究该家族的重要实物,也为正定古建筑发展序列增添了不同的建筑类别和文化内涵。

————————

[1]《明史》卷225《梁梦龙传》。

[2]引自《梁清标墓志》, 现藏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3]李初烈:《清初收藏书画“三家村”》, 《收藏界》2005年11期。

[4]光绪版《正定县志》卷33《坊表记》。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