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一
“能源只是经济的组成部分,新能源更是其中很小的一块儿。新能源不是渡过金融危机的诺亚方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
李俊峰认为,新能源承载了太沉重的“希望”。他说,作为成长期的“幼儿”,新能源需要更多的扶持和培育,不可能单独挑起振兴经济的大梁。他同时强调,新能源甚至可能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唯一出路,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这只是未来的希望,而不能成为今天的手段。他担心一哄而上的投资行为,会导致新能源畸形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采取手段刺激本国新能源的发展。一是寄望于打破惨淡局面,给经济振兴带来一点暖意;二是借机为新能源产业“深挖洞,广积粮”。未来是新能源的天下,谁也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在经济大环境一片愁云惨雾的情况下,新能源是唯一一块充满勃勃生机的绿洲。新能源发展骤然升温。
从中国国内情况来看,2005年前后就曾掀起过一波新能源投资热潮。《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利好政策成为直接推手。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似乎一夜之间就遍地开花。经营光伏产品的无锡尚德创造的“财富神话”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它是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2005年年底挂牌交易,股价最高时近90美元,其董事长施正荣登上“中国首富”宝座。随后各地光伏工程纷纷上马,产能迅速过剩。李俊峰说,“至少有100多个城市都在搞光伏产业园。”而太阳能利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太阳能热水器的制造队伍更是扩充到6000多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究竟是由于自身发展有问题还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太阳能产业的“寒冬”,总之几乎与金融危机同时,“太阳”蒙上了乌云,尚德股价一度跌至6美元,“首富”施正荣几乎要变成“首负”了。市场监测机构中国投资咨询网产业研究中心统计称,在2008年最后几个月里,中国有300多家光伏(太阳能发电)企业倒闭歇业。
有人说,在最近10年里,新兴产业急速盛极而衰的例子,恐怕只有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可与之相提并论。市场的大起大落洗掉了一些盲目投资者,这未尝不是好事。随着鼓励新能源发展成为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法宝”,又一轮的新能源发展热潮开始了。
无锡尚德内部人员称,“生产正在全面恢复”。从中央到地方,从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到各个地方文件,都持续在给新能源注入“强心剂”。根据各国光伏发展规划,美国、欧洲和日本到2010年规划的光伏安装量分别为5GW、IOGW和8GW,到2020年的规划分别为36GW、41GW和30GW。而有业内人士预计,在《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中,我国到2020年的光伏安装目标可能会定在20GW。在诱人的市场前景下,有人开始步那倒闭掉的300多家企业的后尘。
而最接近商业化的风电产业也显现出了“井喷式”发展的态势,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约1215.3万kW,提前两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kW的目标,同时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第四大风电市场。风电产业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化程度较高,一直是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的可再生能源对象。在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中,风电产业的重要地位也将体现。风力发电的迅猛扩张给风电设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资料显示,我国风电机组制造企业从2004年只有6家已经发展到现在的70家左右,其中包括国有控股企业27家、民营企业23家,以及近20家中外合资或者外方独资企业。这个数据也一直处于动态当中。
根据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金风科技发布的2009半年报,金风科技上半年净利润增261%。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人刮目相看。金风科技首席财务官余丹柯说,金融危机对风能行业发展是一个刺激作用,包括成本的降低和各项政策的扶持等等因素。钱如此“好赚”显然会刺激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
无序扩张带来的负面作用已经显现。国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说,“在这70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中,目前只有20家企业有成熟产品下线,其他大部分企业处于建设和产品试用阶段。”这为未来风电设备制造市场的残酷洗牌埋下了伏笔。“风电装备制造业还没来得及充分享受春天,就已经感到了寒冬的气息。”张相木颇为担忧地表示。
新能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绿色梦想”。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期待着从新能源上找到一条出路。“但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害了它。”李俊峰说。他认为,新能源发展不能骤冷骤热,应该遵从客观规律,给予它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而不是让它承载过多的“任务”。他说,新能源的发展是个细水长流、不能间断的过程。我们希望它能“茁壮成长”,有一天能担当起“替代能源”的重任,而在这个过程里,过冷或过热的行为,都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