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对策

2009-12-22 04:11
开放导报 2009年5期
关键词:排放量温室二氧化碳

刘 宇

[摘要]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1%左右,区域碳收支处于严重赤字状态。从不同部门产生的排放量来看,土壤呼吸和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高于香港与全国平均水平。应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驱动因素的科学研究,全面推广清洁发展机制,倡导建设低碳型社会。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清洁发展机制低碳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5-0040-04

一、前言

广东省在经济体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一些潜在的、结构性的、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日渐凸现,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空间、能源资源、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4个方面“难以为继”的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以往,水质恶化、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生物安全等这些容易被公众感知的环境问题通常是我们关注的热点。但是,温室气体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全球变暖乃至气候系统的紊乱,正在逐渐成为影响区域乃至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已纷纷开始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探索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根据《京都议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虽然暂时还没有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我们一贯的政策。我国已公布了包括温室气体详细清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作为处于经济领先地位的广东省,有必要弄清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到底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主要由哪些部门排放,以及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索,不仅能够加深对排放现状的理解,更能够为我们在应对全球变化问题上争取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产生的后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计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思路与方法

计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为研究对象,不考虑自然排放源(如土壤呼吸等),目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采用的是这种方法。另外一种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内部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既包括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等等,也包括自然系统的排放。本文拟采取第二种方法,将广东陆域视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系统地研究在能源消费、工业生产、土壤呼吸、人与动物呼吸、生物质转化及植被变化等方面二氧化碳这一最重要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能源消费是最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其计算参考了IPCC推荐的方法,即能源利用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由能源利用量及其排放因子决定:

EGHG,fuel=FSfuel·EFGHG.fuel(1)

其中,EGHG,fuel代表某种化石燃料所排放的某种温室气体量,本文中只考虑了二氧化碳一种温室气体;FSfuel表示某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以TJ或吨为单位;EFGHG,fuel则指某种化石燃料使用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系数,不同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见下表:

三、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一)排放清单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方法,2004年和2005年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见表2。

2004年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85亿吨碳(即6.7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能源消费排放6461万吨,工业生产排放1275万吨,土壤呼吸排放7040万吨,人和动物呼吸排放1205万吨,生物质转化排放了2487万吨。2005年的排放总量又增加了600多万吨,达到了1.91亿吨碳,其中能源消费、水泥生产两个排放部门的排放量比2004年有所增加,但是土壤呼吸、人畜呼吸和生物质转化有所减少。

从不同部门产生的排放量来看,土壤呼吸和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土壤呼吸释碳量占37%以上,能源消费则为35%~37%,两者合计占了总排放量的74%左右。此外,生物质转化也是重要的排放源,2004年和2005年均为13%,工业生产和人畜的呼吸排放量则分别为7%和6%。

如果只考虑人类活动的排放,能源消费是最重要的排放源。其中,由于煤炭的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能源消费中的70%,石油占30%,天然气只占0.1%左右。生物质转化是第二大人为源,尤其是木材的消耗。2004年广东省木材消费为4471万立方米,2005年更是达到4630万立方米,巨大的木材消费量在满足建材家居的需求时也导致了碳库的损失。工业生产过程中水泥和石灰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远大于钢铁生产的排放,两者排放量之和已超过0.12亿吨碳。此外,由于人口的大规模集聚,人本身的呼吸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同样不可小视。

(二)考虑植被吸收后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

植被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根据各类生态系统的现有生物量、净生产量、碳净固定量及不同固碳地的面积等资料,本文估算了广东省各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为了统计的方便,我们将广东植被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4种,利用植被类型固定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及相对应的植被面积,计算出广东省2004年和2005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见表3)。

2004年二氧化碳总吸收量为6830万吨碳,2005年则为6817万吨碳,林地的吸收量占70.5%左右,其次为耕地,牧草地由于面积很少其吸收量非常少。

由此,将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从总排放量中扣除得到广东省的净排放量,2004和2005年的净排放量分别为1.16亿吨碳和1.23亿吨碳,表明区域碳收支处于赤字状态。

(三)与全国及其他地区的对比

以2003年数据为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1.31亿吨碳,人均排放量为0.86吨碳。广东省2005年总排放量为1.91亿吨碳,扣除植被吸收部分之后净排放总量为1.23亿吨碳,占2003年全国总排放量的10.88%。全省人均排放量为2.42吨碳/人,比2003年的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6吨碳/人。

据香港环保署发布的历年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公报,2004年香港总共排放了3780万吨二氧化碳(即1031万吨碳,不计其他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为5.5吨(即1.5吨碳/人,见表4),2005年稍有增长,共排放3810万吨二氧化碳(即1039万吨碳),人均排放量仍为1.5吨。广东的人均排放量要大于香港,2004年高出0.87吨/人,2005年两地的差距增加到0.92吨/人。单位GDP的排放量广东省更是大大高于香港,2004、2005年分别为85.30克和97.89克,是香港的11.34倍和12.41倍,同样也有差距加大的趋势。

(四)排放规律

根据以上数据,广东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有如下特征:

一是排放总量巨大。年排放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1%,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消费(不考虑土壤呼吸这一自然过程),与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公布的全国排放结构一致,表明能源的消耗不仅促进了广东经济的腾飞,同时也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激增。对比广东省2003年GDP占全国11.6%的情况来看,广东省经济发展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97.00克/元,而广州则为97.89克/元(2004年)。因此,单从这一点上考虑,《200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虽然公布了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但其单位GDP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没有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多少。尽管在能耗上面可能排放量低于全国,在土壤呼吸、工业生产方面的排放强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减少排放,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是今后减排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是人均排放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一方面体现了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本省温室气体排放的严峻现实。我国在国际谈判中一直强调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历史责任,和目前我国人均排放量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但是从我国国内情况来看,广东的人均排放量高的现实表明今后更加应该走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路。若全国都依照这种高强度的人均排放,区域和国内的温室气体浓度将猛增,温室效应的增强将很有可能首先对高强度排放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能源消耗和土壤呼吸是主要的排放源,而人为排放源中由于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的排放量最大,尤其是煤炭消费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注定了广东省的二氧化碳排放结构与全国类似,从长时期区域可持续发展来看,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为当务之急。

四是工业过程中水泥和石灰的生产是主要排放源,木材的大量消费是生物质转化排放的主要来源。限于资料的可得性,本文考虑的几种主要的工业过程排放源,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的发展,都需要水泥和石灰等建筑原料,应该加快经济的发展,早日越过工业生产排放温室气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最狭窄通道,加上通过技术革新改善工艺水平,逐步缓解工业排放源的压力。生物质转化过程也应该通过替代原料来解决。

(五)分布特征

在空间分布上,广东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区域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省排放总量的70%以上,而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植被则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以外的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估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净排放量占了全省净排放量的80%以上,加上香港、澳门的排放,整个大珠三角地区2005年已超过1亿吨碳当量。这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四、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巨大,很有可能将增强该区域内的温室效应程度。广东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必要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与周边地区携手共同应对温室效应增强和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

1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目前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主要还是从概念上探讨的多,真正对低碳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实现途径、发展方向等都缺乏系统研究,在实践上更是缺乏足够经验。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但高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比其他地区更多的化石燃料,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因此,在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上负有更重的责任,需要承担起先行先试的义务。

2加快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驱动因素的科学研究。目前我国在省域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作为经济强省,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上,广东应该加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了解,加大全球变化区域响应方面的研究力度,尽快全面摸清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大气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掌握其变化规律和驱动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和适应由此带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应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作为一项基础数据长期观测。同时,应该整合粤港澳三地的科研力量,成立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协同研究机构,共享相关基础数据与成果,为政府、公众、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咨询与指导。

3全面推广清洁发展机制(CDM)。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对于广东而言,利用清洁发展机制,通过项目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金,既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工艺生产水平,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广东省在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推广方面,虽已有相关项目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注册。但与贵州、甘肃、山西等已有较多项目开展的省份相比,还需要加大推进力度。此外,广东还没有成立清洁发展机制的专职主管部门,省内CDM项目运作咨询机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应该由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成立省级清洁发展机制指导中心,组织对相关企业的培训,增强CDM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时,应该提供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从事清洁发展机制的专业咨询公司的成长。

4倡导建设低碳型社会。欧洲国家普遍重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削减和控制。伦敦等地提出建设“零碳城市”(zero Carbon City)的设想,也就是说要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控制在当地生态系统可吸收的范围内。目前,国内多数公众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对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化已有所了解,但是还没有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企业对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已有所认识并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还缺乏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全面行动。今后需要大力倡导低碳型社会的建设,给已有的“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赋予新的内容,建立一套低碳社会行为准则,号召大家身体力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地球村公民的角度积极应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

正如2006年8月美国加州60名经济学家联名致信州政府和斯瓦辛格州长,要求采取积极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说的那样:The Most Expensive Thing weCan Do is Nothing!不行动只有坐以待毙!经济发展已经先行一步的广东省应该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也有所作为,地理空间相互毗邻的粤港两地也应该加强合作,为营造和谐的地球环境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排放量温室二氧化碳
6300万富人的碳排放量大于31亿穷人
对于废水排放相关分析
城市公交车非常规气体排放特性研究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谁困住了热先生?(一)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