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师。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业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生活能力,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课堂教学重心已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体现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心,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培养、探究学生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素质为目的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中。
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素质做了粗浅的探索。
一、初阅读,找感知,主动思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运用科学的教法培育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思维。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实际操作这五大智力要素中,思维是核心,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所学知识才能从理解到掌握并转化为技能、技巧,各种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而阅读的重心是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大脑对教材刺激物的反映,其目的是通过对教材充分地感知理解,得出正确的概念。所以在感知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去感知教材。教材本身就有引起学生思维的魅力,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学有所思。只有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才能达到领略课文大意的目的,学生才会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去粗存精,抓住重点进行抽象思维,这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动脑的开端。
二、精心读,细分析,集思广益
过去的讲读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是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而是学生只顾应答,盲目地跟着老师转。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首先是设法让学生获得主动权,体现以学为重心,充分让学生动脑分析与综合。学生通过分析可以认识事物的组成部分或特性,通过综合可以获得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完成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次反复过程,进而明确哪里是重点词语,哪个是重点句、重点段,以及弄清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准确地、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推敲,集思广益,才能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读课文,会运用,思维迁移
熟读课文,检验运用,是把阅读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在思维上产生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学习《将相和》一文后,教育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标题根据什么所拟?学生经过熟读课文认真找出:“完璧归赵”是根据故事结局得来的,“渑池会”是根据故事发生地点拟定的,“负荆请罪”是用人物动作概括的。接着教师发给每人一篇新文章《方志敏烈士二三事》,让学生把刚才悟出的拟小标题的知识运用到这篇文章里来,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分别拟出“在船上”、“你们想错了”等标题。学生的思维迁移了,就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思维展开翅膀,并在知识运用中掌握了新本领。同时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使语文教学得到了省时高效的效果。这样就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思维习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讲读中的“疑”和“议”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讲读教学中应更加突出“疑”和“议”两个方面。
疑是思维动力,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解疑”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要敢于接受学生的问题,不必担心会把教学秩序打乱,要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
质疑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使其知道何谓“深”,并指出哪些问题问得好,有利于深刻理解课文,并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这样,学生也就了解了怎样思考,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在广中求深,在多中求精。实践证明,深疑才能探其本质,深疑才能激发求知欲。
解疑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重要过程。解疑可由教师解,也可以由学生互相解,可以让大家讨论一个共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补充,使其更深刻、更完整。
五、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也不限于中等以上学生,而是要面对绝大多数学生,使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疑”和“议”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论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某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对合理的、有价值的想法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非总是自动实现的,这需要教师设置适宜的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以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适当的设计,不仅可以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激发其好奇心,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能有效地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发现新知识、了解新方法的过程,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组织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高度协调、合理构成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还要教给学生多种思维方法和科学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每一位教师都要抓住时机,认真上好每节课,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