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武
30年来我国的各项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是文化发展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历程。我们把过去60年从文化建设角度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个阶段确立了我国文化发展、文艺发展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探索中我们逐步建立了新的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文化管理体制,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57年开始,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影响,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干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是一段有深刻历史教训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30年来我国的各项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是文化发展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是文艺创作日益繁荣。各级文化部门不断加强对艺术创作的扶持和引导,组织各种类型的艺术节、戏剧节;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工程,如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开展不同类型的艺术评比;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振兴等等。另外,党和国家大力资助艺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艺术创作搭建展示舞台,营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其中,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于不久前评审定稿,共推出104件优秀美术作品,于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各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了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知识工程、少儿文化蒲公英计划。近年来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相继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文化车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得到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得到对口支援,这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场法规不断完善。近几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逐渐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以《文物保护法》和《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为基础,保护体系日臻完善。普查建档工作深入开展,完成了三次文物普查和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逐渐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重点保护项目居世界前列。
五是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至今,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文化外交的优势不断凸显,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已在驻82个国家的使领馆中设立96个文化处(组),负责官方的文化交流,建成7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的还有9个海外文化中心。对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活跃,开展一系列像“艺海流金”、“情系长安”等文化活动,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同和内地的文化联系。文化贸易快速增长,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艺术作品走出国门进行商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根据中央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同时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有艺术院团改革步伐加快。不久前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目前全国已有77家国有艺术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今年底全国还将有59家省级和省会城市直属艺术院团进行转企改制。
七是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文化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证。特别是我们借鉴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充分证明现阶段是我国文化建设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很突出,比如,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提供给人民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巨大需求的增长。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许多省市,文化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至少应该占到当地GDP5%以上,绝大部分是达不到这样一个水平的,所以还有很大的潜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领域当中,我们国家的软实力还是比较弱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我们将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的精神推进我们的工作,实现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目标。
(根据蔡武部长在9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根据中央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历程。我们把过去60年从文化建设角度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个阶段确立了我国文化发展、文艺发展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探索中我们逐步建立了新的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文化管理体制,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57年开始,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影响,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干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是一段有深刻历史教训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30年来我国的各项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是文化发展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是文艺创作日益繁荣。各级文化部门不断加强对艺术创作的扶持和引导,组织各种类型的艺术节、戏剧节;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工程,如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开展不同类型的艺术评比;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振兴等等。另外,党和国家大力资助艺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艺术创作搭建展示舞台,营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其中,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于不久前评审定稿,共推出104件优秀美术作品,于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各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了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知识工程、少儿文化蒲公英计划。近年来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相继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文化车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得到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得到对口支援,这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场法规不断完善。近几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逐渐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以《文物保护法》和《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为基础,保护体系日臻完善。普查建档工作深入开展,完成了三次文物普查和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逐渐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重点保护项目居世界前列。
五是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至今,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文化外交的优势不断凸显,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已在驻82个国家的使领馆中设立96个文化处(组),负责官方的文化交流,建成7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的还有9个海外文化中心。对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活跃,开展一系列像“艺海流金”、“情系长安”等文化活动,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同和内地的文化联系。文化贸易快速增长,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艺术作品走出国门进行商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根据中央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同时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有艺术院团改革步伐加快。不久前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目前全国已有77家国有艺术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今年底全国还将有59家省级和省会城市直属艺术院团进行转企改制。
七是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文化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证。特别是我们借鉴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充分证明现阶段是我国文化建设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很突出,比如,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提供给人民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巨大需求的增长。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许多省市,文化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至少应该占到当地GDP5%以上,绝大部分是达不到这样一个水平的,所以还有很大的潜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领域当中,我们国家的软实力还是比较弱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我们将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的精神推进我们的工作,实现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目标。
(根据蔡武部长在9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