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洙
至今,我手边还保存着一篇60年前的军事通讯:《风驰电掣下贵阳——记进军贵州之前卫团》,原载1949年12月11日《新黔日报》第4版。
当年的报纸纸质低劣。年深日久,早已破损不堪。今年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投资,已将本报60年全部合订本制成电子版,实现了储存检索现代化。如今,坐在电脑前,一敲键盘,簇新的一张张版面,美观清晰,即可跃现眼前。在解放60周年前夕满目春光里,陈年旧报也“古木逢春”。容光焕发了。
这篇翔实而生动地纪录着刘邓大军进军贵州的通讯,作者是我们熟悉而敬仰的老同志徐挹江。当年他才30岁,是进军贵州前卫团二野五兵团16军46师138团的副政委。副政委亲自写新闻报道,也是当年的一道风景线。贵州解放后,他任省军区政治部报道科长,宣传部副部长。转业后历任地方党政要职。“文革”后任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是我们的“顶头上司”。他原则性强,思想解放,为人友善,关心爱护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结交许多朋友,享有盛誉。1983年退居二线,任中共贵州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我和老同志龙志毅曾合作联名发表《给人启迪的精神生活总结》,记述了这位革命长者的高尚情操与读书生活。第二年9月1日他不幸因病逝世,这篇《总结》便成为我们对这位老前辈的永恒纪念了。
作为一名年轻儒将。60年前的徐挹江意气风发,文笔生动,今天重读他给我们留下的这篇精彩史笔,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不由心往神驰。
通讯开头,作者用极精炼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解放战争全胜在握的图景:
“1949年夏,当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了华东、中南大片国土之后,又挥戈南进,直下两广。10月14日解放广州”。“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全国形势,决定:我第二野战军主力,自浙、赣出发,经湖南挺进贵州,进占川东,迂回川南、川西,切断胡宗南和川康诸敌退往云南的通道,配合18兵团和一野一部,围歼该敌于四川盆地。我二野五兵团的任务是:直取贵州,11月15日前抢占贵阳,切断黔桂联系,堵死川敌退路。并以大迂回进至川西岷江、大渡河一线,配合友军完成对敌的合围。”
这就把进军贵州的战略部署全局交代得一清二楚。然后,通讯把读者目光引向了那历史性的挺进贵州的日日夜夜:
——11月2日,战士们冒着蒙蒙细雨,在黔阳城边渡过了清水江。3日上午,进入贵州界。兵分两路,一个猛扑,又突过清水江,击溃一个敌自卫中队,解放了敌人称为“黔东咽喉”的瓮洞镇。
——4日下午4时许,解放贵州的第一座县城——天柱。
作者写到这儿,笔触顿然轻松起来:“这一天,大家看着满山苍翠的茂林修竹,阡陌纵横的平畴沃野,特别是天柱城外一溪清流,鼓楼凉亭,情绪更是振奋。战士们边走边议论:贵州真是个好地方啊!等解放了全中国,咱们就在这儿搞建设吧!”
这是这位山东老区革命战士。第一眼看贵州时产生的多么美好的瞬间情感,是解放大军放眼贵州高原的第一声赞歌。
接着,作者继续逐日报道进军的实况:
——6日下午进到三穗县以东的瓦寨。对面高地上有敌四十九军二四九师的一个营,“第二天拂晓,我同团长于修卿同志率一、三两营,利用薄雾的掩护,从右面爬上瓦寨北山,穿过深草密林插到敌人侧后的长吉村。敌人见势不妙,丢下工事,顺着公路向三穗方面拼命逃窜。半夜,三穗的敌人放了几把火,弃城向镇远逃路。7日,我军解放了三穗。8日中午,直逼黔东重镇——镇远城下。守敌企图炸毁舞阳河大桥,慌乱中只引爆了一颗地雷,将桥炸了一个圆洞,就抱头鼠窜了。我军紧跟着冲过大桥,解放了镇远。”
大军进贵州,风驰电掣,所向无敌。但也有一些艰险的小战役。攻克镇远西部雄踞黔东要隘的镇雄关,就是一例。那儿,关隘地险,高耸的山峰经常隐蔽在云雾之中,湘黔公路蜿蜒曲折地向上爬去,顶峰上峭壁栉比,公路在峭壁上架桥,绕一个“8”字盘上顶,石桥上镌刻着“鹅翅膀”3个大字。抬头望去,这桥还真像天鹅翅膀。镇雄关是贵州东部的主要屏障,历来为兵家所必争。守敌四十九军七四五团于山上构筑工事,凭险固守,我军从正面进攻确有困难。但我前卫团在查明地形后,一面正面佯攻,牵制敌人,一面分兵两路,由公路南北侧向山后迂回。
通讯有一段绘声绘色的描写:我和于团长身先士卒,在无路可走的陡峭山岩。一夜上上下下,翻过好几座高山和好几条深谷。有的地方山陡得像墙壁一样,只好先上去一个,再用绑带把下面的人一个一个吊上去,终于解放了鹅翅膀这个屏障,敌军乃全线溃退。
部队“两腿如风地猛追”,“一想到中央决定15日前必须抢占贵阳的任务,大家早把什么饿呀、累呀扔在一边”。10日上午,解放了黄平。11日上午,全团渡过了重安江,下午占领炉山。12日清晨,前卫营进到了湘黔公路和黔桂公路的联结点——干巴哨。
这儿。有一个插曲:从俘虏口中得知敌联勤总部将有几十辆卡车很快就要经过干巴哨开向贵阳。团里决定主力继续前进,由参谋长刘凤鸣率领警卫连在干巴哨设下埋伏,乔装敌军,诱敌军车进入我伏击圈,让我们“接受这批千里送来的‘礼物”。终于,一枪未放,一共39辆汽车,连同车上的敌人和大批物资统统当了俘虏。部队缴获了汽车,真是如虎添翼,马上装上一个营,开足马力向贵定驶去。战士们在十轮卡上,唱着“飞机快,汽车快,没有老子的两腿快。咱们追得快,敌人完蛋得快”的快板,冲进贵定城里。经过一阵短促猛烈的交火。消灭敌人200多人。接着。部队疾奔龙里,这时,我们离贵阳只有70公里路程了。
此刻,作者笔触把我们带到解放贵阳的动人的历史时刻:
“14日晚,我们爬上了贵阳附近的观音山,这时,号称西南‘复兴区之一的贵阳守敌,在我强大军威的震撼下弃城而逃。晚上10时,经过龙洞堡、登上图云关,群山环抱、万家灯火的贵阳山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当部队进入油榨街时,只见许多工人扛着火药枪正在巡逻。贵阳市工商、教育、文化等各界代表,手拿小旗,纷纷前来欢迎。一些工人、妇女、戏剧演员迎上前来,热情地和我们握手问候。……15日,后续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进贵阳。在30万山城人民的欢呼声中,我们战士迎着旭日,个个精神抖擞,步伐矫健,千里追击的疲倦早已跑得一干二净。从此,贵阳山城便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全篇通讯,到此收笔。
时间过得真快,60年风风雨雨,朝朝暮暮,弹指而过。当年解放贵州的战士,如今已是八九十岁的老翁了。
贵阳是怎样解放的?读这篇60年前的通讯报道,就知道解放军有如秋风扫落叶,蒋军则已兵败如山倒,进军贵州确无大规模的激烈战斗,真是长驱直入了。不过,贵州解放后的剿匪任务却不那么顺当。1997年,徐挹江同志为《铁壁伏匪记》一书写序时曾说到,贵州军区部队在解放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剿灭土匪460余股,近30万人。上千我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未捐躯在解放贵州战役,却牺牲在剿匪斗争。“为有牺牲多壮志。”当年人民解放军曾把剿匪作为解放大西南的“第二个淮海战役”来打,贵州不少县城都经历过第二次解放。
历史翻过了一页又一页,我们身处没有战火,没有硝烟的和平岁月。早晨,父母送孩子上学;黄昏,老人们悠闲散步:周末假日,青年人驾车外出旅游……这时候,我们可曾记起徐老笔下的那些风雨苍黄往事乎?
一股对徐老们心存感念之情,油然而生……
责任编辑:李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