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泳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为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参照和指导。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期望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提出一定的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对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的建设进程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对实行内部控制的认知度和执行度等也落后于企业。很大部分的事业单位缺少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逐步完善和推行的前提基础。有的事业单位管理层缺乏基本的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知识了解不深或存在片面认识。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要有一套完整严密并行之有效的组织、分工、程序、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但很多事业单位尚未制定系统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凭经验、惯例、或者是按口头不成文的规定办事,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三、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不健全
内部控制组织的建立健全是事业单位内控执行和监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力保证。有的事业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往往缺少明确的负责和执行人员,内控制度的施行成了“纸上谈兵”。
当然,事业单位关于内部控制方面及相关制度建设的缺陷仍有一些,例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刚性不强,缺乏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建设,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急待改善,资产管理和运作模糊等等。
笔者就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内控意识。
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或负责人是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实效性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单位负责人要提高认识,从自身做起,树立“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并定期组织内控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交流,把内控流程贯穿于单位管理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中,在单位内树立起正确的内控理念,与内控部门或人员共同承担内控责任。同时。强化全体员工对内控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内控业务流程的培训和实施。逐步建立起“全员参与”的良好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要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上做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部环境的阐述是:“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可见,事业单位在内控环境建设中应首先本着效益、简单、实践的原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在内控实施中结合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设置内控机构,编制单位内部业务流程操作管理手册,促使全体员工掌握单位的内控机构设置、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业务流程,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2、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现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基于内控制度建设的完善,根据本单位的行业特点和社会职能。针对性地完善和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让这套制度更加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和本单位实际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特别应加强机制的弱项如风险评估工作,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的工作进程。
目前,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机制工作与企业相比差距较大,缺少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辨认、分类、评估和控制:因此,应树立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的全员风险识别意识。注意信息的及时沟通,设立风险预警系统,当经济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发生变化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应变。单位负责人应保证风险事件执行了必要的风险评估和监督审核。
事业单位要建立内部监督机制,首先,要完善内部监督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内控的实施。第二,要加强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及时揭露弊端,纠正错误,堵塞漏洞,从根源上的加强互相的制衡;第三,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客观、公正地审计本单位经济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四。要建立健全统计制度,保证统计数据准确和可靠;第五,要建立健全会计控制,加强会计控制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加强信息与沟通制度建立,明确内控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控有效运行。事业单位可利用已有的网络条件等,对收集的各种内、外部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提高信息的实用性,在信息沟通中发现的问题要组织人员及时解决。
2、完善内控组织建设,形成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
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首要任务就是要构筑起健全、规范,程序严密,既能相互制衡,又能防止权责脱节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体系。首先、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控制机制。其次、完善授权审批控制的机制建设。明确区分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确定各岗位办理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这样有利于员工在授权职责范围内行驶职权和承担责任。特别要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防止权力舞弊。第三、设立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限于岗位设置等条件,可自行聘请有资格的专业机构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和专项监督工作,规范单位日常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确保内部监督的持续、全面、有效;也可参照“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日常监督由单位的内控人员按流程等进行,同时,由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成联合的监督机构,负责进行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的抽查和审核。第四,事业单位对已建立起的内控体系要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根据环境变化、人员变动、业务状况等进行调整和修定。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魏良华,邓彦,李华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探微,财会月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