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实践性

2009-12-18 08:48赵光辉
南北桥 2009年9期
关键词:实践

祝 伟 赵光辉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理论诉求就在于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那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何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或者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确切涵义,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实均衡点与长远前景在本文将给以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自由自觉 实践 途径和前景

【中图分类号】B028【文献标识码】A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重要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则是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维度,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人类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日益迫切。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它的具体历史性,而遵循自由自觉原则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作为一个问题的提出

人是通过改造、征服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来确认自己的存在的,从人作为一个全新的物种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它就与自然处于一种不断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因为人类视野中的自然是不断被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对象化从而不断从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的自然,所以,不断向自然界对象化自己本质力量的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的深度、广度越大,它所造成的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的不平衡性也就会越大,而这种逐渐增大的不平衡性会逐渐对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产生制约作用,并最终对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越来越消极的影响。

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是非曲直,从根本上说是受人与自然实践关系的社会历史性制约”。 [1](P311)在漫长的原始、奴隶甚至封建社会,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强度还比较小,人和自然的对立状态还并不十分明显,自然环境仍然能够比较充裕地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但是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是盲目扩张式地发展,这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它使得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的不平衡性空前加大,这种不平衡性所造成的负面破坏作用已逐渐超出自然环境本身所具有的承载力。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中首要而基本的问题。人口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其为一个问题的,甚至在一定的历史它还是一个充满积极色彩的概念,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时期,人口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关键的推动力之一,既使在现代,人口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的参考因素,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最关键性的载体,但是,当人口数量极度膨胀并超过地球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人口就成为了带有消极意义的问题。人口问题的实质是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庞大的人口所需要的巨大物质消耗。它会接着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

工业化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又一个大问题。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开端于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它推动英国率先成为现代化国家,英国的这一发展模式被法德俄美等国家所复制,使这些国家也相继跨入发达国家行列,此后工业化成为世界上一种普遍的现代化路径,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可以带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甚至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工业化也有它的弊端,工业化的弊端在于:片面强调生产、强调消费从而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而地球资源总量又是有限的。在人类工业化早期,只有几个国家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地球有限的资源还可以满足,但是当前人类社会有几十个国家,几十亿人口都想充分享受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再加上资源配置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使得通过有限资源所取得发展成果被少数国家、少数人口所占有,而大多数国家、大多少人口却不能分享或者只能分享很少一部分发展成果。所以,怎样集约化地运用地球有限的资源使如此多的国家都能进入人类主流文明的发展路径,并且使地球上大多数人口都能充分享有人口文明进步所带来的便利,是人类的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棘手的问题。

目前人类还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环境污染的问题,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欠下了巨额的环境债务。人类的工业化的成功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所必需的原料,如煤炭、石油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巨大的耗费量使得这些资源的储量已急剧减少,与此同时,工业化所产生的废水、废物、废气等直接污染江海、河流以及地球大气层,河流的污染使得人类的饮用水变得日益不清洁,成为各种疾病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大气的污染则导致地球臭氧层遭到破坏,全球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全球范围内各种恶劣的天气气候明显增多。这些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了越来越消极的影响。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说明,以前被人类所忽视的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作为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了人类的面前。

二、自由自觉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首要条件

人和自然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类对自然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又有在一定的社会具体历史背景下人类发展的总体需求超过了自然环境所能发掘与释放出来的承载力等等,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并未遵循自由自觉的原则。

所谓自由自觉原则是指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需要“做到两个出发点(物的出发点和人的出发点),两种尺度(物的客体活动规律尺度和人的主体活动规律尺度)的统一”,也就是说人类在改造自然的物质实践活动中需要做到既以人类自身的需要为出发点又以自然环境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与此同时,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既要遵循人类自身的生物性以及社会性存在的规律,又要遵循自然环境本身存在的规律。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类在物质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才能保证物质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但是人类往往会蔑视或者忽视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存在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制约性,因此,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类还具有受动性的一面。自由自觉的原则就是要求人类尽量去做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实践所生成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于相互依存以及相互制约性。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人虽然已经自觉到自身是作为一个对立面与自然界存在的,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相反,人的一切,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是必须以自然世界为自身存在的首要前提的。不仅人生物性的维持需要来自自然界的能量,而且人的意识以及精神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必须以客观事物的存在为基础的。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自然界,也是需要通过人的中介作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它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实践活动使得自然被分化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自在发展状态,以这种发展状态而存在的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的认识活动尚不可及的那一部分自然,这部分自然的演化过程纯粹是自发的,即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还无法影响到它的运动、演化过程。另一种是自为发展状态,以这种发展状态存在的自然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可及的那部分自然,这部分自然的演化过程既有自发的一面,但更多的时候是受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比如,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就主要是由于人类向空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过多所酿成的,而主要不是大气循环系统自身演化的结果。

人类历史证明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自由自觉原则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规范作用是不可能的,人类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合理发挥自己的能动,不断弥补过去行为上的失误和进一步协调未来的实践活动,把自然界的报复控制到最小程度上,与此同时,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以应对新的矛盾与挑战,这样,人类也就能不断向前进步。

三、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前景

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实践活动要切实遵循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统一的原则,即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又不能摆脱受动性的制约,如果人类的的实践活动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由实践活动所造成的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之间转化的不稳定性就会增强,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就不可能实现,所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具有高效性,与此同时,还要能切实遵循自然本身存在的运动、发展规律。

具体来说,要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首先就是要认识到自然本身存在的状况和规律,同时还要认识到重建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观念的重要性;其次就是要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提高以及完善人类的实践工具和实践手段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更具高效性和自觉性,更能满足人类自身目的与自然客观规律相统一的需要。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2](P95)这句话非常明确的表明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3](P55)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发展规律相一致,如果我们蔑视或忽视这一重要原则,对人与自然所需要的协调关系的任何一种破坏,其结果都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伙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对这种协调关系的构建过程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从观念上认识到这种关系的重要价值并切实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实践活动,则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在人与自然这个有机的系统结构中是充当调控者的角色的,人类的行为是一系列问题得以产生的根源,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自然则只是充当受动者的角色,并不会直接产生影响人类活动正常进行的反作用力。所以,人是解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的关键,而如果人类没有首先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严峻性,即使人类科学技术再发达,对人类实践手段的改进再有用,人类也不会朝着协调人与自然的目标上去努力的。

当然,仅仅从观念上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认识上的准备,要切实解决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必须具备雄厚的物质实力。而这些雄厚的物质实力是靠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来支撑的。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可以极大的改进和完善人类的实践工具与实践手段,从而使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变得更加高效,与此同时,人类通过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可以加深对自然界本身存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些认识可以为人类实践活动变得更加合规律性准备必要的前提条件。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人是作为一个类而存在的,人从在地球上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具有社会整体的属性。人的一切需求并不是仅仅作为单个的自然人的需求,而归根结底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化的人类的需求。所以,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文明进步是实际解决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根本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曾经所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4](P48)

人类要发展,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要让自己的物质实践活动切实遵循自由自觉原则,而从具体举措上看则是要处理好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工自然既是人和自然矛盾的直接根源又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手段,所以必须积极合理的完善并拓展人工自然,另一方面人工自然的完善和拓展要与天然自然保持动态的平衡,实现二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就在于:切实遵循自由自觉的原则,不断地推进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不断完善和拓展人工自然。

【参考文献】

[1]倪志安: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