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圣福 胡丹萍
摘要:景观设计是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本文针对景观设计重的人性化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促进我国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发展。
关键词:景观设计 人性化 体现
一、景观设计的概念
1、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根据《牛津园艺指南》“是将天然和人工元素统一设计的艺术和科学。”运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如:泥土、水、植物、组合材料。景观设计师创造各种用途和条件的空间。伴随着人们对待环境问题态度的改变,景观设计成为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2、景观设计的内容
景观设计的范围大到整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小到通过调整钢竹的大小位置以获得好的喷泉效果。
根据刘滨谊的“景观三元论”理论,景观设计的内容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部分。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伴随着人德尔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日、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这也即本文的研究立足之点。
二、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
人与景观的关系是对立与统一的,表现多样性的物我关系。
1、人作为主体是景观的创造者、建设者
由景观的概念可知景观与景观设计的成立是因为人的存在,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在此,人作为主体能动地创造与建设了优美的景观环境,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变。
无论东方或西方,景观存在的历史都是源远流长,并且不同区域在不同的时期,景观的面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相互之间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人。不同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等使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审美取向。因而由人所设计、建设的景观便具有多样性。
在建造景观的同时景观成为人精神、情感的寄托,表现个人或群体的社会、生活的环境理想。比如:中国的古典园林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正是文人造园的必然结果。
2、人作为客体是景观的使用者、体验者、评价者
景观为人而建,景观中的人作为客体是景观的使用者。景观为人提供多种体验场所,满足人的多种需求,并影响景观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景观的适宜性,是以人的感受与评价作为评判标准。在对环境的研究中表明:尊重关怀人的景观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兴趣与质量,获得对社会的认同,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故被视为好的景观。而忽略人的需求的景观,会加深人际间的陌生感,提高环境的不安全性,减弱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降低工作绩效,故被视为是劣质的景观。
3、人与景观的互动关系
人与景观之间保持着一种持续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形态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观作为人生活在其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景观影响人的行为,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我一体。
人能动地改造环境创造宜人的景观,为人提供理想的居住场所。景观影响左右人的思想与行为,加深人对自身的了解以寻求更适合人的景观形态,并且动调整。人与景观便这样循环地向前发展。
人与景观的关系证明人在景观中的主导地位,摒弃以往“景观为神而造,为君卞而建”的思想,把景观建设的日标确定在人民大众的身上,真正做到“为人而设计”。因此景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关怀”。
三、景观设计人性化
1、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马斯洛将人类击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即多少阐述了人类需要满足的这种先后层次关系。虽然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不一定全通过设计物品来实现,但为人类生存的主要空间——景观,它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却是无庸置疑的。因而设计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绝不是设计师的“心血来潮”,而是人类需要的自身特点对景观设计的内在要求。
2、景观设计中人性关怀的体现
(1)对生理需要的满足
景观应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样的场所,以满足不同的生理活动需求。如运动、体息、交往等,在这些环境设计中应注意令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性指标:如光照、温度、湿度、噪音、通风等以及生理尺度与行为尺度的合理运用。尤其应对残疾人使用景观场所给予更多的重视。
(2)对安全需要的满足
景观环境应避免对人造成威胁与伤害,保持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运用设计手段增强人对环境的定向与认知能力。
(3)对交往与归属需要的满足
人是社会的,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景观环境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更是交往的空间。因而景观设计应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间,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设计中避免造成人与人的疏远与陌生,使人在适宜的景观场所中通过交往获得归属感。
(4)对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侧重于心理的感知与精神的共鸣,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获得社会与他人对自身的认同感。好的景观给人受到尊重的感觉,劣质的景观忽略了人的需求,否定对人的尊重。
3、景观在人性化设计中的误区
人作为景观的主体应受到的重视与关怀的观念己为社会广泛地接纳和采用。在环境建设中一反以往“人是机器奴隶”时代唯功能性而忽略人文性的做法,提倡以人为本,从人性角度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即便人们认识到人性化的重要,并高举人性的旗帜,却大张旗鼓地建设出一批批违背人文、忽略人性的景观环境。比如单纯重视景观的视觉艺术性,忽略其功能性与人的使用;盲目照抄照搬、失去自身特色忽视人的归属感;过分追求现代高档材料、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等。城市的同一、社区的漠然、交流的缺乏,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解人的需求,了解需求的同一性、差异性、地域性;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文关怀的内容与形式的不同,并在认识指导下进行有的放矢的规划与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2] 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新建筑,2001,5
[3] 罗艳林,关于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思考,中外建筑,2001,2
(童圣福,1986年生,浙江温州人,浙江万里学院。研究方向 环艺 学历:本科;胡丹萍,女,浙江宁波人,1987年生,浙江万里学院,研究方向:环艺 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