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玮 王成涛
摘 要:《十日谈》中的故事表面上似乎与道德相悖逆,但是,把人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欲望的活生生的人,这可以说是一种更高更合理的道德准则,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
关键词:薄伽丘 《十日谈》 道德
《十日谈》的思想浩如烟海,整部书的大“框架”,使我们拥有了说不尽的《十日谈》。即便是今天再去读它依然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思想震撼,难怪有人会把《十日谈》看作是诲淫诲盗之作。但正如薄伽丘自己所说的:“我的故事和一切事物一样,可以有益也可以有害,完全取决于听故事的人。”[1](P3)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十日谈》中的故事?如何理解《十日谈》中的道德主题?《十日谈》会给我们现代人带来怎样的启示?
《十日谈》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关乎人的情感的故事。薄伽丘既描写纯洁如水的爱情,也描写男女之间的私通。从贵族到平民,从虔诚的天主教徒到修道院的教士、修女,无不成为其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例如第四天第九个故事:吉列尔莫·罗西利奥内先生发现妻子与自己的朋友通奸,便决心报复。他伺机杀害了妻子的情人,并将他的心烹熟送给妻子吃。妻子吃下心之后才知真情,痛不欲生,坠楼自尽。罗西利奥内先生仓皇出逃,乡民将两位情人合葬在一起,以纪念他们的爱情。在此,作者不顾道德习俗的约束,同情两位有情人的遭遇,希望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并且批判迫害两位有情人的吉列尔莫·罗西利奥内,即便他是丈夫。而对“地狱之猎”故事的改写(第五天第八个故事),则将本是谴责淫乱者的传说改写成女人因为拒绝爱、把男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快乐而受惩罚的故事,道德标准被改写了。在第二天第十个故事中:摩纳哥的帕加尼诺抢走了里卡多·德·金齐卡先生的妻子,里卡多最终打听到妻子的下落,前去与帕加尼诺商量,打算不惜重金把她赎回,,但女人却不愿回去,因为里卡多身体虚弱无法满足她的欲望,尽管他有钱有地位。在里卡多先生去世后她嫁给了强壮的海盗,和帕加尼诺结为夫妇。在第五天第十个故事中也表达了这一思想,彼得罗因为是同性恋,娶妻加以隐瞒,在发现妻子的私情之后,彼此相安无事。甚至在第六天第七个故事中菲利帕太太和情人在一起被丈夫撞见,出庭受审,她慷慨陈词,不仅逃脱惩罚,还修正了不合理的法律,认为在她满足了丈夫之后有寻求自己满足的权利。作者在讲述这一类故事的时候,不带丝毫鄙夷之色,他只是把人看作人,看作有血有肉的,有灵魂需要也有肉体需要的人,他肯定人的欲望。薄伽丘说:“给苦恼的人以同情是合乎人性的事,所有的人都应该这样做,需要安慰并且从别人那里得到过安慰的人更是责无旁贷。”[1](P721)
薄伽丘由肯定人的情欲出发进一步肯定了人的其他欲望,并大胆歌颂了那些用智慧来满足自己欲望、体面地摆脱尴尬的人。《十日谈》开篇第一天的第一个故事就描写了一个生前作恶多端的大骗子切帕雷洛先生的故事,他在临终忏悔时胡吹一通,把神甫骗的晕头转向,竟然一举而成为圣徒。在这个故事中薄伽丘赞颂了一个毫无宗教信仰的恶徒,戏弄的却是服务于上帝的神甫。是非曲直被颠倒了。切帕雷洛成了众人赞颂的“圣徒”,神甫却显得那么愚蠢和渺小。笔者认为薄伽丘在此并不是要把切帕雷洛当作人生的榜样,而是赞颂他的智慧,说明智慧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类似的故事还有第六天第十个故事,奇波拉神甫向村民吹嘘,说是要给他们看看加百列大天使的羽毛(实为鹦鹉毛),后来发现羽毛失踪,被人偷换成了木炭,便随机应变,说那是烤死圣洛伦佐的原物,结果骗得更多财物。作者并没有将笔墨放在同情那些受骗的农民身上,而极力歌颂奇波拉神甫的聪明才智。同样的情感倾向也体现在那些与人私通却用智慧瞒过了愚蠢的丈夫成功摆脱困境的妻子们以及用计逃脱惩罚的年轻修士修女们的故事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的聪明才智,歌颂人的智慧的伟大,认为人用智慧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使自己体面的从尴尬的境地中退了出来是正当的。
按照薄伽丘的这种超越世俗道德的观点来看待人,就会令人打破无论是阶级偏见还是性别偏见等,更加的人性化,也更加民主和平等。他认为“贫寒人家也会出现品德崇高的人,而出自帝王之家的人不一定都应该治理百姓,有的只配牧猪放羊。”[1](P714)而且,他还赞扬了女性的智慧,在第三天第九个故事中,吉莱塔·德·内波纳治好法国国王的顽疾,要求许配给爱慕已久的贝尔特兰·德·罗西利翁,贝尔特兰虽勉强完婚,但愤然离家,给吉莱塔出了几个极难完成的难题,但吉莱塔最终利用智慧不仅满足了他的不合理要求,还为他生了一对双胞胎,贝尔特兰终于回心转意,认吉莱塔为妻。吉莱塔用自己的智慧满足了自己的心愿,把握住了幸福。
虽然薄伽丘在赞颂人的智慧的过程中,包含了人的狡猾、欺骗与戏弄他人的内容,无论是善良的人还是狡诈的人,只要聪明有智慧就受赞扬,只要愚笨就受讽刺、讥笑,但他也同时在另一些故事中告戒人们智慧不可乱用。比如第二天第一个故事:马特利诺假装风瘫,一经触摸圣阿里戈豁然而愈。其骗局最终被识破,挨了顿痛打,给关押起来,差点绞死。还有第四天第二个故事:阿尔贝托修士欺骗一位太太,说大天使加百列爱上了她,冒充天使和她睡觉。后被那位太太的亲戚识破,他逃出来躲在一个穷人的住处。第二天,穷人装成赶集的山里人把他带到广场,别的修士认出阿尔贝托,抓他回去加以禁闭。这并不是作者的思想矛盾复杂,只是说明不应该用智慧害人、嘲笑神圣的事物,否则,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且在形形色色的故事的背后总是存在着那个大的“框架”,七个美丽的少女与三位青年,尽管处在可怕的瘟疫的包围之中,周围的许多人都沉溺于欲望之中,尽情的放纵自己,就如末日来临一般。然而他们却“这些日子里循规蹈矩,安守本分,虽然讲过一些风趣的,甚至带有撩拨意味的故事,虽然整天吃吃喝喝,唱歌跳舞。对于意志薄弱的人来说,这也许会促使他们干出不正经的事,可是我细心观察,无论你们一方或我们一方都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言行。我所看到、觉察到的始终只有正派、和谐以及手足般的亲切。我为此庆幸,因为我们双方相待以礼,从不逾矩……”[1](P716)可见,大“框架”与其中的故事又是一个对比,主张以人性的观点看待人、评判人,但并不是要我们放浪形骸,恣意欢乐。薄伽丘超越道德而不是抛弃道德,在中世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禁欲主义横行,蛮横的压制人的一切欲望,人只是神的奴仆,没有自己的主体性地位,薄伽丘的目的就是使人重新成其为人!
《十日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片视域,为我们提供了以人性的观点看待人的范例。弗洛伊德认为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要以牺牲人的一部分欲望为前提,道德可以说就是对人的欲望及行为的约束。[2](P9)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更好的满足人的欲望要求为目的的,因此,文明的发展应该首先是把人看作是人,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欲望的活生生的人,这可以说是一种更高的更合理的道德准则,或者也可说是一种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薄伽丘就在这一悖论中实现了对神的超越,对人的回归,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真正张扬着人的自由与解放!
参考文献:
[1][意]薄伽丘.十日谈[M],王永年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王玮,女(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