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兵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把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为工作重点。笔者认为只有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才可能更好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心理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学生仍然在社会群体中相对独立,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被广泛提出,随着基础教育的纵深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心理素质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素质教育逐渐渗入高等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多年的心理素质教育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思想认识、组织机制和实践途径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因此,坚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努力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因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存在个体的较大差异。当代大学生,特别是80末、90后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较为剧烈的时期,其生理的成熟化和心理的不成熟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所产生的社会适应性就各有不同。作为内、外部因素聚焦点的大学生心理状况正面临着新的考验。拒统计,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高达近56%,已经形成心理障碍的比例也已超过8%。这足以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1、对挫折的承受力弱
进入大学,“天之骄子”们便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幻想与渴望。但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的积累往往不会达到他们对于社会就业的心理预期值。随着他们对社会认知的深入,理想往往成为脱离客观条件的空想。特别是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并未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与以后从事的职业是否匹配,没有深入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一旦遭遇挫折,极易产生不安或不满的情绪,失去竞争勇气。
2、人际交往能力弱
当代大学生往往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强、独立性差、自我意识浓等特点,其最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与他人相处时,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他人相处的能力。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后会面临着社交范围和对象快速扩大的变化,大学生由于缺乏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技巧,也就直接降低了个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同时由于存在自身素质的不足,往往会导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会产生孤僻、悲观等心理问题。情感困惑、思念之情加之人际关系的紧张、专业与兴趣不符、环境与想象的脱节、经济的困窘,种种压力造成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3、自我调节和控制力弱
大学生自入校开始,脱离了家长的约束与管理,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好空间,但随着高校管理模式的改变,部分学生很快形成了对自我管理的放纵,以至于在新情况下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控制力,当自我期望值与现实压力出现较大差距时,学生本人将会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却又无法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从而无法面对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将会产生自暴自弃心理,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心理欲望。
二、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高校广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1、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前提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是其他各种素质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令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大学生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科技文化实践教育得以整合与实现的基础与桥梁,只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了高校基础教育内容的完整性,才能进一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效果的有效性。
2、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础
大学时代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个时期也是人生的危机潜伏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时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以思想政治素质为主的整体综合素质,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
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在认真研究当前形势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和个性特征,坚持制度化、严格化、人性化管理,逐渐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管理服务体系,最终确保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向着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1、建立完善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建立心理素质教育管理体系应该注重抓好“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要建立高校明确的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制度。要形成从管理层到学生本人一整套教育、管理制度,分别对教学、生活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进行集中管理;第二条主线是要确保在大学生中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坚决从源头上杜绝学生因不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真正做到立足教育,预防为主;第三条主线是要确保心理健康咨询的顺利开展。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咨询系统,挑选优秀的心理健康咨询人员,明确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形势和程序,并对咨询人员、场所、管理等作出必要的规定和要求,使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达到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进行干预,避免或减少校园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的危害。
2、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知道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方法。实验证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摆脱阴影的烦恼。指导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1)放松法。即使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2)谈心法。即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寻求帮助,可以积极寻找朋友、老师或心理辅导师谈心,通过交流减轻压力直至解决问题。3)记录法。即教导学生学会书写成长记录,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理记录下来,通过不定期的对照,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受挫折的能力。
3、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水平
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除了教育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去领悟和成长,某些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社会认知程度的不够引起的。这就需要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和学习来获得补偿。高校应该在积极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的观点,积极将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不断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一些不良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首要条件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文君,薛宝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应采取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6)
[2] 马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1)
[3] 惠保德.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成才[J].河南教育, 2008,(06)
[3] 赵琳.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作者简介:武兵(1975—),男,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