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爽
摘要农民进城务工对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产生着很大影响,特别是农民工的代际转换和阶层分化使得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更加凸显。本文指出一代农民工和二代农民工之间的差异正在改变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未来,这正是农村社区养老发展的良好契机。
关键词农民工 代际转换 农村社区养老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0-301-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已不再是一个具有高度同质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内部正在发生分化,这种分化既表现在代际方面,也表现在阶层方面。
第一代农民工中大多在改革开放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从农业和农村中流出并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具备传统农民的特征;第二代农民工在1980年以后出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城市打工。本文所关注的是处于完全依赖打工的民工阶层的第一、二代农民工,他们人数众多,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是城市社会阶层之外的边缘性群体,解决其养老问题困难重重。
一、农民工代际转换与农村养老困境
两代农民工因其在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文化程度和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务农经验、打工的目的与偏好、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家庭的经济联系、生活方式、对工作的要求、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养老方面的看法、行为和需求会有所不同。
(一)第一代农民工与农村养老困境
1.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使第一代农民工无法完全依靠养老金生活,而必须依靠其配偶及子女的帮助。同时,由于在城市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高强度或重体力等劳动类型,可能健康透支,因此他们要承受比同龄老年人更为巨大的负担。
2.第一代农民工在外出务工期间,主要通过经济支持来赡养父母。而一旦从城市劳动力市场退出之后,他们就会回到农村并重新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仍然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赡养父母。
3.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在思想观念上相对保守,受到的教育也比较传统,他们都能把赡养父母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来承担,但一般仅以维持基本生活为目标。
4.外出务工的农民年老生活得不到保障,相当一些不愿再回农村而滞留在城市,成为城市流浪贫民。因此,“无承包土地、无稳定职业、无社会保障”农民(简称“新三农”)养老问题值得关注。
(二)第二代农民工与农村养老困境
1.第二代农民工基本都是在实行严格计划生育之后出生的,所以一个农村家庭往往要赡养三、四位老人,加上抚养子女,个人和家庭将面临难以承受的压力,这可能会使农村家庭养老的传统方法难以继续。
2.“新三农”养老问题将在第二代农民工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第二代农民工在步入四五十岁后,不仅在农村难以胜任农业生产,在城市中也很难获得就业机会。同时,社会养老体系存在的缺陷,使“户在农村、人在城市”的他们难以获得城市老年人所享受的养老保障和福利。
3.第二代农民工对于参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有着与城市人相似的认知,更容易接受观念并参与其中,这是一种积极的养老态度。
二、从农民工代际转换看农村社区养老问题
农民工的代际转换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养老困境,但无论是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还是完善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均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为社区养老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挑战。
(一)农村社区养老应满足老人们的生理需求
一方面,农村老人们的生活状况依赖于子女的经济能力,抵御生存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社区养老应通过多种渠道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另一方面,社区应为需要照顾的老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日常服务,特别是对曾经在城市中健康透支较严重的农民工,医疗服务尤为重要。
(二)农村社区养老应满足老人们的心理需求
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使得农村中的空巢老人急剧增加。对儿女的思念、生活的清苦与孤寂等负面情绪及对社会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均会影响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特别是未来第二代农民工回乡后的心理落差、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必将进一步加剧其对家乡社会认同程度的降低。
(三)农村社区养老应满足老人们适应社会环境的需求
“新三农”群体的出现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其根源在于他们对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在心理和技能方面均不能完全适应,且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中他们又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社区养老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在城市中无法生存下去的“新三农”回归农村,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能力上适应农村环境。
三、农村社区养老发展方向的建议
农民工代际转换使得农村老人们的需求不是停留在保障基本生活这一简单层面,而是有了生理、心理、适应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农村的社区养老理应像城市中的社区养老一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供给。
第一,多渠道为社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居家养老方式保障农村老人日常生活。除了政府提供保障外的养老保险,社区可尝试多渠道为老人们提供经济支持的方式,如社区自行经办的储蓄积累式养老保险、委托保险公司经办的储蓄积累式保险、给特殊人群的保险等。此外,现阶段将养老院作为社区养老的方式是不现实的,居家养老才是社区养老的归宿,如社区可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为需要照料的老人们提供日常服务。
第二,寻找社会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心理、医疗、技能培训等特殊服务。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生活,加强归属感和自信心,社区可以多渠道寻找资源开展培训服务,如请村中的生产能手讲种田技巧等。除此之外,还可与村附近的医院、学校等合作,为社区老人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第三,丰富社区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可以通过对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的挖掘,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居民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的适应和改善农村生活。
参考文献:
[1]蒋向群.养老补偿论:建立对城乡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公共资源补偿机制.人口研究.2008(4).
[2]徐建玲,刘传江.农民工就业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