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云 邱均平 张维佳 孔晓娟
[摘要]通过对全国69所高校500余名硕士生导师就研究生招生、培养及质量的调查发现,近年来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学制过短,学生未能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和知识,科研方法训练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为此,应适度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实行差异化的学制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改善研究生教学科研条件及生活条件,确保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硕士生;导师;教育质量;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5-0097-05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跨入世界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硕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10778人发展到2007年的360 590人;硕士生在学学生数从1982年的25 311人发展到2007年的972 539人。研究生导师数量也迅速增长。1998年硕士生导师为60 922人,2007年增长到158 045人。据统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在过去的29年里,我国研究生教育累计向国家输送了180万名硕士毕业生。
除了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以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学科建设和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规模扩张带来了教育投资滞后,教学设施、实验条件落后,师生比过大等问题,进而引发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忧虑,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我们拟定了“硕士研究生教育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26份,问卷回收率达96%。调查对象为全国69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在性别、年龄层次、学历学位、职称层次、主持各种级别的课题以及取得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指导学生情况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文在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调查问卷(导师版)”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关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硕士生招生调查分析
与5年前相比,导师认为硕士生生源质量明显提高者占3.5%,略有提高者占12.1%,基本持平者占22.3%,略有降低者占34.2%,明显降低者占27.9%。
在录取研究生时导师看重的素质依次是研究能力(重要度=4.79,最高值位5)、理论基础(4.54)、合作精神(4.50)、沟通能力(4.34)、外语水平(4.21)、毕业院校(3.97)、考试成绩(3.79)。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对研究生的素质要求注重研究能力、理论基础和合作精神。
对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的保送生问题,42.6%的导师认为招收人数应进一步扩大,27.1%的人认为保送制度有违公平原则,30.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
对跨学科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61%的导师表示支持,认为此举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4.9%的人表示反对,认为这将对本专业考生形成冲击,31.1%的人持无所谓态度,认为这是个人自由。
对硕士研究生录取中的校际调剂生源以及跨学科调剂生源,55.1%的导师认为此举有利于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9%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调剂,23.2%的人认为各校如在不同时间考试,学生报考多个学校,则不需要如此调剂,12.7%的人则不关心这件事。
对于师资队伍水平及办学设施与研究生规模的关系,13.8%的人认为能够适应,52.4%的人认为基本可以适应,4.3%的人认为办学资源还有富余,可以进一步扩招,29.4%的人认为不能适应,要适当压缩规模。在这一点上,人文社科学科导师和理工农医学科导师态度没有差异(x2=1.541,p=0.000)。
研究生导师所在学校硕士研究生学费在5000元以下(1组)的占20%,5 001~10 000元(2组)的占70.8%,10 001~15 000元(3组)的占9.2%。总体上对研究生的学费金额评价是,51.6%认为比较适中;30.9%认为偏贵,但可以接受;9.7%认为偏低;7.8%认为太贵,不能接受。总体和1组态度有差异(x2=7.998,p=0.05),和2组没有差异(x2=7.069,p=0.05),和3组没有差异(x2=2.503,p=0.05)。组与组之间,1组和2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x2=15.458,p=0.000),学费超过一万元时,认为偏贵者占39.3%,2组和3组态度也没有差异。
2,硕士生培养调查分析
对于我国现行的硕士生培养,导师中14.8%的人认为是严进严出,75.2%的人认为是严进宽出,4.7%的人认为是宽进严出;而应该做到的是,46.9%的人认为应该是严进严出,7.9%的人认为应该严进宽出,43.2%的人认为应该宽进严出。现实和导师的态度差异十分显著,卡方值高达485.947。
对于导师所在学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条件,满意度计算结果见表1。
就总体而言,导师满意度排序结果是导师队伍水平、导师的指导、图书资料、管理水平、教学设备、计算机与互联网、科研经费、学术氛围、实验条件。
理工农医导师排序结果是计算机与互联网、导师队伍水平、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导师的指导、管理水平、科研经费、实验条件、学术氛围。
人文社科导师排序结果是导师队伍水平、计算机与互联网、教学设备、导师的指导、管理水平、实验条件、图书资料、学术氛围、科研经费。
由上可见,经过建设,导师队伍水平有了提高,教学设备有了改善,但理工科科研经费不足、实验条件差、学术氛围不浓问题较为突出,而文科图书资料缺乏、学术氛围不浓厚、科研经费欠缺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对于现行硕士生导师指导方式,86%的人认为采用的是单一导师制,4.8%的人认为实施的是双导师制(正副导师),8.6%的人认为是采用研究生指导小组形式。而对今后硕士研究生培养应采用的形式,39%的人认可单一导师制,19%的人认可双导师制(正副导师),40.5%的人认可研究生指导小组形式。
在导师选择方式上,19%是在报名时考生自主选择,50.8%是在复试录取后师生双向互选;25.2%是报到注册后师生双向互选;而对今后应采取的方式,18%认为应在报名时考生自主选择,53.3%认为应在复试录取后师生双向互选,26.1%认为应在报到注册后师生双向互选,现行方式和导师意向差异较大(x2=8.176,p=0.05),导师们更倾向于采取复试录取后师生双向互选方式。
导师与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的频率统计结
果如表2:
由表2可见,由于理工农医类学生参与导师课题机会稍多,与导师交流频率多于人文社科类导师与学生交流频率(x2=15.565,p=0.000)。
导师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参与课题的机会调查结果如表3:
结果显示,理工类和人文类差异显著(x2=88.972,p=0.000),理工类导师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的参与课题的机会明显多于人文类导师。
导师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的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调查结果如表4:
结果显示,理工类和人文类差异显著(x2=15.650,p=0.004),理工类导师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的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明显多于人文类导师。
导师对下列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视程度计算结果如表5:
总体上看,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视程度排序依次为,课题研究与科研训练、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开题、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学习。
具体到分科类情况,理工类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视程度排序依次为:课题研究与科研训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开题、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学习。而人文社科类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视程度排序依次为: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课题研究与科研训练、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开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学习。比较可见,学科特点十分鲜明,理工类导师注重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课题研究与科研训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等环节,而人文社科类导师则将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教育放在首位。
总体上看,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治学态度、科研能力、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研究方向。而理工类导师对学生影响大小依次为:治学态度、科研能力、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研究方向。人文社科类导师对学生影响大小依次为:治学态度、道德修养、科研能力、专业知识、研究方向。这说明,理工科导师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研能力,而人文社科类导师更注重对学生治学态度、道德修养的培养。
对于导师所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学制,10.2%的为2年,25.6%的为2.5年,64%的为3年。而导师认为硕士生学制应为2年的占6.3%,应为2.5年的占22.6%,应为3年的占66.7%,应为4年的占2.5%,差异较为显著(x2=25.059,p=0.000)。理工科导师和人文社科类导师的态度差异较为显著(x2=9.726,p=0.000),认为学制应为2年的,理工类学科导师仅为5.3%,人文类导师则为9.9%;认为学制应为2.5年的,理工类导师25.2%,人文类导师14.9%;认为学制应为3年的,理工类导师64.5%,人文类导师72.7%。可见,现行大多数学校实行的2年制并未得到导师们的认同,而所谓的弹性学制由于配套制度和措施没有跟进,形同虚设。
导师们认为硕士研究生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讨论式教学(83.3%),其次是教师课堂讲授(9.5%)、社会实践(4.2%)、观看教学片(2.4%)。
对于硕士生学分要求,59.1%的导师认为适中,24.5%认为比较多,11.9%认为太多。
对于学校在硕士生培养中还需加强的环节,导师们首选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国际视野及对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导师对所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下列各方面满意值计算结果如表8:
总体来看,导师对所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方面满意度排序结果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师资配备、教学管理人员的态度、教学组织及管理、教学管理人员的效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及考核方式、教材及参考书。理工类导师对所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方面满意度排序结果与总体类似,而人文社科类导师和前两者差异较大,最满意的三项是教学管理人员的态度、师资配备和教师的教学态度,最不满意的是考试及考核方式、教材及参考书。
导师对学生通过硕士阶段学习以后各方面的能力评价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知识结构明显改善,但意志力、自信心、组织管理能力没有得到改观。
导师们认为最能体现硕士生质量的是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等,相关学科知识水平也是重要方面。而影响硕士生质量最重要的几项因素是:学科水平、导师指导、学术氛围、研究训练和科研经费等。当前,参与课题质量、国际(内)学术交流、专业影响力、管理制度、条件支撑等因素对提高硕士生质量有重要意义。
而对是否从课题费中为硕士生支付生活补助,选“是”者占74%,选“否”者占26%。不同科类导师态度差异很大(卡方=68.172,p=0.000),理工类导师选“是”者占85%,而人文类则只占47.2%。
对于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的规定,导师认为不合理的占23.9%,不同科类导师态度没有差异(x2=9.947,p=0.041)。
3,硕士生教育质量分析
总体而言,导师对于我国硕士生教育质量的评价结果是:1.2%的人认为有很大提高,12.1%的人认为略有提高,25.2%的人认为基本稳定,45.4%的人认为略有下降,16%的人认为严重下降;
对于将硕士学位作为一种过渡性学位,9.3%的人认为很不合适,35%的人认为不合适,16.8%的人认为无所谓,35.4%的人认为合适,3.4%的人认为很合适。不同科类导师态度没有差异(x2=6.1,p=0.192)。
对于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认为过大者占54.3%,比较适中者占41.6%,过小者占4.2%。
对于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发展速度,认为太快者占30.8%,较快者占48.7%,合适者占16.8%,较慢者占3.7%。而认为所在专业硕士生数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学校发展目标和国家政策,而非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至于对所在专业的硕士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的评价,认为很好者占14.4%,较好占50.1%,一般占26.4%,较差占7.1%。不同科类导师在p=0.05显著性水平上差异较大(x2=9.893,p=0.042)。
三、结论及对策
作为身处一线的硕士生导师对硕士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感同身受,指出的问题一针见血,而提出的对策建议也言之切切,对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有较大参考价值。通过问卷分析整理,我们得出以下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过快,规模过大。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而国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没有同步增长,研究生教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教育质量下滑。为此,要从源头抓起,全面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要适度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特别是学术性研究生招生规模,对这类研究生仍然要实行“精英”教育;国家应增加对研究生教育投入,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和研究生生活条件,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2)研究生导师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但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有待提高。为此,必须健全研究生导师选拔和考核机制,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赋予导师一定自主权,调动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
(3)研究生教育定位模糊导致研究生学制不尽合理,学生科研训练不足。国内大多数高校不分专业差别和培养类型,实行的是单一的2年或3年学制,“快餐化”倾向严重,无法保证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为此,必须明确研究生教育定位,区别不同专业和培养类型,实行差别学制和个性化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所需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4)导师们认为最能体现硕士生质量的是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而由于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现象十分普遍,为此,应合理制定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确保学生专业理论和知识学习;应增加科研经费和办学条件投入,提高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藉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要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前沿理论和知识,撰写高质量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李震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