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人
“军统”是个统称,其前身是特务处,后来叫保密局。
特务处的全称,叫复兴社特务处。复兴社的成立,源于黄埔四期生滕杰的一份《计划书》,其中提到:应该“在无声无息(极端秘密)的原则下,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结合全国文武青年之精英,切实把握民主集权制之原则,来建立一个意志统一、纪律森严、责任分明和行动敏捷”的坚强组织。并希望依靠这个组织,整肃腐败、唤醒民众、抵抗外侮,最终“复兴我中华民族”。
蒋看了非常赞赏,复兴社就这样成立起来了,其宗旨,就是滕杰讲的那几句话。由于这个复兴社整个由黄埔学生组成,自然忠于他们的蒋校长。
复兴社的骨干叫干事,也就是后来大家传说的“十三太保”。具体哪十三人,说法不一。
复兴社的核心组织,叫力行社。力行社下面,还有诸多机构,其中有一个,就是特务处。
在此之前,戴笠已经召集了一批军校的同学,帮助蒋介石搜集情报,这批人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十人团”,也是特务处最初的骨干。
1932年4月1日,特务处正式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南京徐府巷,后迁洪公祠,称乙地;另在南京鸡鹅巷53号、戴笠的住宅设联络处,称甲地。乙地一般是不对外的,要到乙地,须先到甲地领介绍信。
复兴社远不是那么简单,全盛时期,复兴社掌握着很多报纸、刊物,还成立了许多外围组织,与国民党其他派系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尤其是触动了“cc系”的势力,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在“西安事变”中,复兴社及特务处工作不力,致“委座蒙尘”,彻底颠覆了复兴社的命运。1937年三四月间,蒋介石手谕复兴社,“停止一切团体活动”。
到此,特务处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1928年,早在特务处成立之前,国民党党内最大的派系“cc系”也搞了一个特务组织,即隶属于中央党部的调查科(即中统的前身),从名义上说,两家各搞各的,中统做党派工作,军统搞军事情报。但工作开展后,戴笠才发现这个分工自己吃了亏。
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开始,反共成为首要任务。特务处成主的初期,骨干都是些军校学生,头脑相对比较简单一点,“杀人越货”、“偷鸡摸狗”还可以,搞反共,实在是勉为其难。反观中央党部调查科,一个是早开展工作四五年,经验、基础都好得多。再一个陈果夫、陈立夫都是搞党务工作起家的,手下集中了一大批共产党的叛徒,经常在内部召开理论研讨会,学习、讨论共产主义理论,水平自然不一样。
所以从特务处成立的一开始,两家就斗得不亦乐乎,到后来弄到把工作放在一边、以跟对方制造摩擦为乐趣的程度。
为解决“内耗”,蒋介石决定成立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协调特务工作。1935年5月,成立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注意:此军统不是彼军统),局长陈立夫。
下设三个处,一处党务处,由中央党部调查科升格组成,处长即后来著名的中统头子徐恩曾;二处军警处即戴笠的特务处;三处是新成立的邮检处,处长丁默邨(后来落水当了汉奸,即《色戒》隐射的那位“易先生”)。
刘抗日战争爆发以后,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把三个处分开,其中一处党务处升格为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二处军警处升格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三处改为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维持原处级架构不变。
军统局长例由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贺耀祖担任,戴笠为副局长。但蒋明确指出,实际的责任由副局长来负。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蒋认为特务工作其本质,是一种偏恶性的工作、权力不妨给,但政治地位不宜太高。
历任军统局长,除了贺耀祖,还有林蔚、张治中,钱大钧。但这些人都很知趣,不过问任何具体事务(估计也不爱掺和这些烂事)。
戴笠终其一生都只是军统局副局长,少将、挂中将衔,死后追晋中将。但戴笠的手下,有不下十个中将,少将也有二十多个,他下面的处长几乎全是少将。这是因为很多特务都兼任着公开的职务,但在军统,他们还是戴笠的手下。
这个格局,一直持续到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坐的飞机失事为止,换言之,戴记军统,一共维持了整整八年,基本与抗战共始终。
戴笠死后,大约在1946年7月前后(有的文献说是7只1日),军统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局长先是郑介民,后为毛人凤。
选自《特别文摘》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