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迅
这些年,百年煤城鹤岗一直都在寻找着出路,最初他们寄希望于中央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改造,但地底新的资源诱惑,最终把他们推回了老路
鹤岗,这座“因煤而生”城市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从1917年开始,煤炭曾让这座小城荣耀不已。作为黑龙江省四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鹤岗产煤外输量一度位居全国第四。
过去的几十年里,从这里输出的煤炭达5.5亿吨,上缴利税26.5亿元。
如今,这些都已是昔日辉煌。
“寻找出路,如今是鹤岗最为紧迫的任务。”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曾多年研究鹤岗的煤炭经济和城市发展。
“随着鹤岗煤炭资源日渐减少,非煤产业发展滞后,鹤岗市已经陷入一个鹤矿集团的兴衰,决定整个城市发展的尴尬境地。”彭真怀说。
在很多普通的鹤岗市民看来,确定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让这座城市找到新的出路,那些年老的矿山可以停下脚步,不再负重前行。
2008年3月发改委确定了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有5个,都在鹤岗周围,分别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其中最近的伊春,距离鹤岗325公里。
但这325公里,让两座城市步入迥异的发展轨道。
在2009年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单中,依旧没有鹤岗,曾矿难致死161人的煤炭重镇七台河,则位列其中。
这样的结果让很多鹤岗人无法接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彭怀真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让这座城市步履艰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牛晨在2006年时候就撰文指出,作为一座典型的煤炭城市,鹤岗虽未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但是要想持续发展,仍需未雨绸缪,做好应对一系列矛盾和困难的准备。
从目前的资料显示,鹤岗市由于过量开采,整个城市地下几乎被掏空,地陷区达63平方公里,影响21000户的居民77980人。最深的沉陷区有30多米,填了又陷,陷了又填,恶性循环。20多年来,鹤岗为整治地陷灾害花掉了10多亿元。
作为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矿业城市,鹤岗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较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一矿一城”的建设模式,已很难满足一个正常城市对地形、交通、供水等方面的要求。而如今,最大的压力是下岗职工数量多、社会保障能力弱,各种矛盾容易激化。
鹤矿集团办有99个社会机构,比如幼儿园、邮政所、开发公司等等,养着6400多人,一年花费3.6亿。这对于一个23年没有新建井,9个生产矿中有6个实施破产重组的百年老企业,负担可想而知。“应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通过增加地方税收留成比例,向地方提供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资金来源,以该项资金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鹏真怀说。
想停下来可能并不那么容易。
每年的冬季,都是用煤高峰季节,这里的采掘机日夜不停。而今年,另一个背景是,山西煤改,很多煤矿停下来,等待兼并重组。
作为国家另一个能源大省,东北地区的压力可想而知。
从2004年开始,一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即危机矿山资源接替勘探。
说白了就是给那些百年煤城找到新的出路。
但这对鹤岗却不是个好消息。龙煤集团鹤岗分公司地测部李纯杰主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新兴煤矿被列入危机矿山资源再勘探范围。
当时煤矿已经有两个采煤面,一个属露天煤层,在解放前就采完了,现在基本废了;目前正在大量开采的,是第二个。2006年,地测部门进行深部勘探,发现还有5000万吨的储量。于是继续向下开掘,作业面从地下500米向地下800米处深掘。
这一次,也正是在地下800米处,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
“对于那些新矿,再采五六十年没有问题,而对于新兴这样的近百年老矿,可维持的年份已经越来越少。”李纯杰说。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资源接替勘探,让这座谋求转型的城市套上了新的束缚,一面要解决长期煤炭产业对这座城市的创伤,一方面又不得不继续负重前行,一些年代久远的老矿难免隐患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