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霞
诞生于二战前夕的芬兰拉蒂L39是专为反坦克作战而研制的超大口径反坦克枪。由于坦克装甲的不断发展,二战前夕,芬兰军队已有的7.92mm、12.7mm和13.2mm口径的武器对当时主战坦克高达30mm的装甲厚度已经难以奏效,而开发新口径的反坦克枪又需要较长的研制周期。为了在短期内推出反坦克枪,具有较高初速并且弹道比较低伸的20mm小口径高射炮弹成为反坦克枪设计者的研制基础。1939年11月,艾莫·拉蒂设计的20×138mm半自动反坦克枪被芬军列为制式装备,并命名为L39 20mm反坦克枪——20mm口径,这在当时被视为枪械的极限口径。
苏芬战争现峥嵘
1940~1944年间,L39 20mm反坦克枪在芬兰国家兵工厂进行了批量生产。首批中的部分产品还有幸赶上了苏芬冬季战争的尾声,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成为对付苏军在当时还算得上先进的T-26和BT-7坦克之好手。
L39体积较大,全枪长2 240mm,枪管长1300mm,全枪质量高达57.7kg,在军中被誉为“枪中之大象”。其采用单发发射方式,由射手和弹药手两人小组操作。“块头”大自然威力也大,其配用穿甲弹,在300m处的穿甲深度为30mm。除了打击坦克外,该枪还可以配用高爆弹和燃烧弹,用于摧毁敌方碉堡和火力点,高爆弹的破片可以杀伤以炸点为中心、半径2.5m范围内的敌有生目标。
该枪还具有良好的射击精度,在300m处5发弹的散布直径为300mm,如果是经过训练的优秀射手,甚至可以从高处向敌坦克炮塔打开的上盖(当时的坦克通风技术不佳,这种情况在战场上很常见)俯射,将弹头射入坦克内部,作用效果类似当前的反器材步枪。因此,即使苏军后来装备装甲更为厚重的T-34坦克之后,虽然L39无法击穿其装甲,但该枪凭其良好的射击精度仍有用武之地。
据相关数据显示,芬兰一共生产了1900具L39反坦克枪,虽然总体上并不太多,但相对于规模不大的芬兰军队来说,这个数字还是很可观的。在整个苏芬战争期间,L39的损耗不超过30%,这当然得益于战士的爱护,而这份爱与它的卓越性能是分不开的,即使部队在撤退中,L39也很少被遗弃。要知道,携带质量高达57.71kg的枪身再加上一定数量的弹药机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L39反坦克枪配用专用的枪架后,在打击苏军的伊尔2攻击机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采用单发发射方式,射速较低,难以射中快速移动的飞机,于是在1944年,拉蒂对该枪进行改进设计,推出了连发发射的L39-44,枪上增加了运动灵活的枪架和对空瞄具。直到1960年代,L39-44仍是芬兰军队打击直升机等低空目标的重要步兵防空武器。
结构特点细解析
L39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导气管位于枪管下方,活塞行程较短。运动部件包括枪机体、机头以及安置在机头中的击针簧和击针组件,结构略显复杂。击针体积较大,还兼作楔形闭锁机和上阻铁的底座,楔形闭锁机和上阻铁的作用是带动击针在机头中纵向移动。L39发射的20mm弹的威力较大,运动部件的后坐冲击也较大,因此枪尾部设有专门的缓冲器,除缓冲运动部件的冲击外,还积蓄能量促进运动部件的复进,提高枪械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完成正常动作的能力。
装有球形橡胶手柄的拉机柄位于机匣右侧。首发射击时,需将拉机柄转动约2周,通过齿条机构的配合带动运动部件到达最后方位置。在运动部件后退过程中,击针被上阻铁挂住,压缩击针簧,呈待击状态。放开拉机柄,此时运动部件在挂机卡笋的作用下停留在后方。然后将保险打开,握住握把前方的挂机解脱钮,使运动部件向前冲,机头推弹部将弹药推入弹膛并闭锁,扣动扳机,带动下阻铁上抬,通过顶杆使上阻铁上移而释放击针,击针便在簧力的作用下前冲击发枪弹。射击后,弹头经过导气孔之后,火药燃气进入导气管而推动活塞并带动枪机体和机头后退,在后退过程中完成开锁、抽壳、抛壳和击针待击动作。当运动部件行至最后方位置撞击到枪尾的缓冲器时,若是射手松开握把上的挂机解脱钮,运动部件将会停留在后方位置;若是射手握住挂机解脱钮,运动部件则会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向前冲,并在前进过程中完成推弹上膛和闭锁动作。此时必须松开扳机,使下阻铁与顶杆扣合,才能扣动扳机击发下一发弹。
保险手柄位于机匣左侧、扳机前上方位置。保险手柄的设计非常独特,其由转轴和指示片组成,转动转轴,指示片处于前方位置时是保险状态,此时扳机被锁定而无法扣动。
供弹具位于机匣上方,可以使用容弹量为5发或10发的双排盒式弹匣供弹,也可以使用容弹量为15发的弹鼓供弹。为便于机动,弹匣配有单独的携行具。枪身上方的弹匣接口配有可翻转的防尘盖,卸下弹匣时,关闭防尘盖以防运输途中沙尘进入内膛。防尘盖卡笋同时也是弹匣卡笋,按压这个卡笋,防尘盖就会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打开。
弹匣位于上方的布局与全枪结构设计息息相关,更方便位于机匣内上部的机头将枪弹从弹匣中推入弹膛。抽壳钩位于机头下方,它与固定在机匣上的抛壳挺配合完成向下抛壳的任务。为了改变抛壳路线,防止抛出的弹壳伤及射手,还在扳机护圈前方专门设计了一个橡胶轮,以将斜向后方抛出的弹壳向前弹开。而扳机护圈外围、连接握把前方和下方之处设有护圈,可以避免被抛出的弹壳又从地上弹起时伤及射手的手。
由于位于上方的弹匣会挡住瞄准视线,故L39的表尺及准星均设于枪身左侧。其准星为片状,表尺为翻转式,表尺最大射程1 400m。
机匣左侧装有木制的贴腮板,采用螺钉固定。枪管外装有圆柱形木制隔热套管,上面开有排列规则的散热孔,以提高散热性能。枪管前方通过螺纹装有高效的膛口制退器。制退器两侧各有5个横向的、略向后倾斜的泄气孔,通过向侧后方喷出的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来减小武器的后坐,制退效率可达40%。制退器采用整块圆柱形坯料加工而成,为防止运输和携行中沙尘通过泄气孔进入枪管,还配有制退器保护套,保护套与制退器之间有保险链相连,以防保护套丢失。
枪托可以沿枪尾后端的纵向槽内上下移动,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枪托的上下位置,调整好后,枪托由枪尾座上的弹性销定位。枪托尾部装有橡胶抵肩板,可以缓冲后坐。
该枪枪架结构也颇具特点。其由两组两脚架组成,内层为常规结构的驻锄,不用时,可向前方折叠收在枪管下方,外层脚架的架杆底部装有胶合板制作、黄铜包边的雪橇板,可供在土质较软的地区架枪射击以及较短距离转移阵地时拖着枪走——由于芬兰冬季寒冷,经常下雪,雪橇则成为雪地非常实用的交通工具,从雪橇板的设计上也可以看出设计者因地制宜的巧妙构思。另外,为了减小射击时竖直方向的枪身跳动,在脚架座两侧还装有竖直的缓冲器。
枪械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
拉蒂L39 20mm反坦克枪是一支耐人寻味的武器,它发射以面杀伤为主的炮弹,但又保障了一定的射击精度,它挑战了枪械的极限口径,且多种优秀设计保障了武器的机动性,减小了武器的后坐冲量。L39反坦克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效发挥了作用,在枪械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编辑/王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