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伟
从本期开始,“信息技术课堂案例分析与策略”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里,我们将陆续展现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普遍会遇到的棘手问题(例如,本期我们通过案例共同探讨差异性教学策略),并在成功解决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对策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吸取宝贵的经验;这里,我们需要倾听您的困惑,更需要您的献计献策。唯有关注自身成长,信息技术才会获得更充足的“阳光”,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才会愈加宽广。
明天,讲述成功案例的主角就是您;明天,“我的课堂”我做主;明天,信息技术课堂会更加精彩纷呈!
新的一天开始了,如同五年教学生涯中的每一天一样,我又一次愉快地倾听着机房安全门被钥匙打开时那两声清脆的“咔哒”声,然后按部就班地做着每一天都要做的工作,准备教案、整理学生课堂使用的电子材料、布置分组任务,同时下发任务分层建议书等。学生们熙熙攘攘地围在机房门口准备上课。“老师,这节课干什么?”这几乎是每一节课,我都会听到的问题。而我的答复也往往是:“别着急,你会知道的!”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着期待的眼睛,那些曾经如胸中块垒的课堂经历也仿佛如昨天般清晰。
●“老师,我不会做怎么办?”
“老师,我不会做怎么办?”这是在我刚接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时候,在课堂上听到得最多的一句话。还曾清晰地记得一堂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课,在学生实践的时间里,我惊奇地发现至少1/3的学生的计算机状态仍然停留在桌面。询问后学生对我的回答让我郁闷,他们居然说:“老师,怎么开始?”我这才知道,这部分学生竟然不知道如何开启Excel软件。有个学生告诉我说,“老师,第一次到机房来,连计算机都是我同学帮我开的。”看到这种情况,我脑袋里一片空白,“怎么办?”只好挨个辅导。望着学生们此起彼伏举起的手臂,我如同侍应生一样满场飞奔。一节课下来,自己累得筋疲力尽,还是有近一半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数据输入都没有完成。
“这帮学生到底怎么了?”
“这帮学生到底怎么了?”下课之后我冲着同事发牢骚。但问题总是需要分析解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和同事们集体商讨后得出+统一的意见,要想制定课堂应对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我们学校的生源情况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的学生占30%左右,而其他则来自城乡结合部或远郊乡镇。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受到的信息技术教育参差不齐。但这个“参差不齐”究竟是如何量化表现的呢?我们通过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调查后发现,其中18%左右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进行了计算机技术等级考试,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操作软件的使用,并且因为家里多已配置了计算机,所以他们对计算机的常规软件操作比较熟悉,我们称之为A类学生;65%左右的学生只是初步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对于初中要求掌握的各种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了解,但因为平时得不到锻炼而不太熟练,我们称之为B类学生;17%的学生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得极不规范,对计算机的了解接近于零,我们称之为C类学生。新课程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是以学生进行了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前提而设计的。换句话说,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的c类操作水准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所要求的基础相矛盾,而这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
“这样的课究竟如何上?”
“这样的课究竟要如何上?”面对课堂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不禁思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针对较多学生基础知识差的问题,我采取了一个临时措施,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添加了一个课堂内容——预习。我针对本节课要用到的软件操作过程进行加强演示,用图示的办法让B类学生熟悉操作的同时,让c类学生学会该操作。这样一来,虽然课堂进行的比以前要顺畅许多,但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很多A类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很容易理解,这段时间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在无聊中度过的。
看起来这也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到底怎么做才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经过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内容分析,以及长时间的实践摸索之后,我开始尝试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首先,教师做好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调查工作,做到成竹在胸。然后,对全体学生做一定程度的学前评测,通过这两项调查、摸底活动,我们尽最大可能地掌握了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让学生清楚认识个人学情。
其次,针对学生情况进行科学调配分组,优化学生资源。在掌握了学生的大体情况后,我们针对学生基础情况进行学生机器位置的调配。根据机器的排列情况,保证每一组学生中都有2~3名A类学生,7~8名B类学生,2-3名C类学生。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每一组都能实现学生资源的优化组合。
再次,在课堂中对学生学习任务进行分层。课堂任务的设置方面,在统一教学目标下进行任务的分解。分解出难度、量级不同的几个任务供学生自主选择。我们一般都会给出3-5个不同量级难度的问题,但不会限定某些学生完成某些任务(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实行自由选择,教师仅仅给出任务选择建议。
与此同时,在协调全体学生的前提下特别关注两极学生的课堂表现。我的具体做法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A类学生完成指定任务后,协助教师针对c类学生进行辅导,使其跟上一般的课堂节奏,进而完成基本课堂任务。同时,适当引导和督促A类学生开拓视野,关注他们的兴趣趋向,努力促使其个性化发展!
“亲手完成作业是我最大的成功”
上课的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这个时候学生早以坐定,开始在FTP服务器上下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是多媒体作品制作,在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导读中,着重介绍了所需要用到的PowerPoint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步骤,以供B类学生熟悉和C类学生的初步学习。
本节多媒体制作课的制作主题是《我的家乡》,根据主题内容我把学生课堂任务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级任务:1~2页幻灯片,完成指定的图片文本和自选图形的插入与排列操作,作品能够简单地表达主题。第二级任务:2-5页幻灯片,除完成各种多媒体信息项的操作外,能够设计出突出主题的动画效果,并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级任务:5~8页幻灯片,除完成任务二的各项要求外,整个作品有较好的完整性,包括拥有封面、封底,内容分类较为清晰,超级链接制作正确,形成一个具备创新性、完整性的,且能表现主题的多媒体作品。
在进行了简单的主题和任务说明后,学生跃跃欲试开始作品制作了。我在巡视中发现,每组大概有2~3名学生选择了第三级任务,同样有2-3名学生选择了第—级任务,而其他的学生选择了第二级任务。他们或在网络中寻找资料下载,或在FTP资料包中选择可以利用的材料,小组内的制作交流也时有体现,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二十几分钟过去了,快到了交作业的时间。我看到FTP服务器上的作业文件夹中显示着有80%的学生已经提交了自己的作业,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着。甚至有的学生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跑了过来问我:“老师,我的作业上交成功了吗?”我说:“怎么样,做好了吗?”“嗯,我认为做得挺好了,能在信息技术课上交上一份自己亲手做的作业就是我最大的成功!”听了这话,我的感觉真是五味杂陈,既欣喜又有点羞愧。欣喜的是我们的努力总算使孩子们收获了成功;羞愧的是这样的努力本来应该早一点做的。
在投身教育工作之初,我就认同“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让受教育者感受快乐、获得自信、找到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而关注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收获小小的成功,并能让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成功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是教育的最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