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出山 歌飞九天

2009-12-14 05:34杨龙飞
理论与当代 2009年10期
关键词:沿河土家土家族

席 宁 杨龙飞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地区北部,乌江下游,与重庆市交界,近邻湘鄂。春秋属巴国,战国属楚,受巴渝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武陵山区农耕文化,土家山歌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底蕴丰厚,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现象中的一朵奇葩,是士家先民在认识自然、战胜自然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优秀文化形式。

悠远动听的土家山歌

追溯土家山歌的历史渊源,不能不提土家族的演变过程,土家族是巴人后裔,据汉文献记载,早在夏代初年,“巴文化”已出现。春秋战国时,巴在今重庆、涪陵一带建立巴国,从夏到秦灭巴,巴文化经历了2000多年的辉煌。秦灭巴后,巴人由长江以北地区向南迁徙,大量巴人得以在今天的湘、鄂、渝、黔毗邻的武陵山区定居下来。至宋代,史书上为了区别其他少数民族,则把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冠以“土蛮”、“土夷”、“古巴僚”、“土蛮子”、“土人”、“土民”等名称,《贵州通志》、《黔记》皆有记载。元明清三朝,中央王朝在今土家族居住区普遍实行土司制度,规定“蛮不出境,汉不入恫”。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汉族大量迁入,于是出现了“土家”、“客家”之分。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春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87年11月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土家人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土家山歌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他们的生活与大自然保持着亲和的关系。构成一种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相融洽的文化心态。正因为土家族生活在这一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之中,其历史发展与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风民俗、艺术传统、语言等必然反映到土家山歌之中,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歌曲。由此形成独特的题材特色。

沿河土家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情感真挚热烈,其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可入歌,喜者歌其乐、愁者歌其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色彩。其格式基本是七言四旬,多用衬词调节韵律,曲调千变万化,有的高亢豪放、有的低沉细腻、有的清新明快等,唱法灵活多样,有独唱、对唱、组合唱、一领众合唱等,歌唱时多运用“滑”、“倚”、“颤”等手法,歌词朴实感人,直抒胸臆,有的歌词通过代代相传已成固定的框架和格式,多数是歌唱时临场发挥,现编现唱,故土家人有“到哪个坡,唱哪样歌”之说。从流传和流行于沿河土家族民间的山歌来看,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调剂型山歌。调剂型山歌是土家人在劳动过程中感觉疲劳、情绪低落的情况下所唱,目的是调剂劳逸、振作精神,调动和激发劳动积极性,或在郁闷寂寞时为放松紧张隋绪所唱。最典型的有《栽秧歌》,土家人在田里劳作之时,根据各自所处的具体情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唱腔高亢粗放,直抒胸臆,唱词纳方言土语于其中,简洁朴实,颇具幽默、诙谐意味。如: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跟着秧鸡走,情妹跟着少年郎。天上落雨地下稀,打湿情哥白衬衣,心想脱是情哥换,情哥不穿女人衣。

二是自娱型山歌。自娱型山歌类似自言自语,不一定要有听众,目的是消遣自娱。最突出的有《扯谎歌》,其歌词内容都是反常理的,但诙谐有趣,令人回味。如:太阳去了坡背坡,黑来唱首扯谎歌,万丈深塘老虎吼,青岗林头鲤鱼梭。太阳去了坡背坡,黑来唱首扯谎歌,鸡长牙齿蛇生脚,石头开花马生角。

三是调笑型山歌。调笑型山歌大多是对异性的调侃、调情、挑逗,有较浓的生活气息,一般是男子占主动地位。最典型的有《这山就没得那山高》,其曲调欢快,唱腔高亢,独具抒情韵味,歌词以调侃逗趣为主,其语言朴实大方、饶有风趣。如:这山没得那山高,那山妹子检柴烧,哪年哪月同倒我,柴不弄来水不挑。这山没得那山高,那山娇妹把草薅,六月太阳当把火,你来歇哈我来薅。

四是对唱型山歌。对唱型山歌又叫问答歌、盘歌,以“对”为主。一问一答,讲究“说得赢问得输”。这类山歌的突出特征是融谜语入歌中,故土家人有“盘根生”之说,即刨根问底的意思。最突出的是《盘歌》,有用历史人物为题材人歌的,如:哪个十二为丞相,哪个十岁坐朝庭;甘罗十二为丞相,解晋十岁坐朝庭。多数以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用具为题材人歌,唱题常常让人产生岐义,联想万千,通过唱答揭开谜底,妙趣横生。如:哪样生来一撮毛,哪样生来光条条,哪样生来圆蛋蛋,哪样生来两块瓢。苞谷生来一撮毛,黄瓜生来光条条,南瓜生来圆蛋蛋,葫芦生来两块瓢。

土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上山下河都是生与死的搏斗,土家山歌成了土家人壮胆的武器、汇聚力量的号角、释放重压的手段,从歌中随处可见热情奔放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铸就了优美动听的土家山歌,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打造“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已经彰显。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支持、鼓励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策,同时,新阶段扶贫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给我们带来了发展民族文化的大好机遇,为沿河申报“中国土家山歌之乡”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高度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保护、推广工作,针对会唱山歌的民间艺人健在,留存于民间的歌种众多的现实,连续举办了“乌江之声”、“多彩土家·魅力沿河”等主题山歌大赛,连续四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文化节”,连续四届“激情乌江”社区群众文化展演,以《雄关漫道》大型电视连续剧在沿河实地开机为楔机,成功推出了千人民歌大联唱,积极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发现乡土人才,挖掘民间音乐素材,成立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抢救与申报工作制度与规范措施,申报公布了省级、地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同时积极组织和鼓励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土家山歌,制定完善了《文艺工作奖励办法》,对民族民间文艺工作作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在此基础上,强化静态的资料性保护向动态的、活的保护转化,精选了18首土家山歌曲目制作成《大雨落来细雨飘》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山歌音乐专辑,公开出版发行,且正在积极筹备第二张山歌音乐专辑的曲目,使保护与抢救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通过系列积极的工作,促进土家族山歌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已形成良好的氛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对土家族山歌进行了摸底盘查。了解民间音乐的存量和生存状态,摸清家底,做到了心中有数,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挖掘。,然后整理分类,编印成集子,作为向政府提出建议、进行保护、研究、构建文化产业的依据。从1987年以来的20多年,沿河先后组织人员深入到各村寨采风,编印了《沿河土家族歌谣选》、《沿河土家族民歌集成》等集子,通过系统地分类梳理,共发现山歌2000多首,进一步健全了土家族山歌资料档案,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和民间艺人档案。

二是充分发挥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增强保护意识。对土家族山歌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的意义进行宣传,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本地干部群众了解土家族山歌的现状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打造“魅力沿河”靠什么体现,文化产业与经济的交融着力点靠什么支撑,就是利用丰富的土家山歌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一台精彩的晚会、一首经典的山歌、一张精致的光碟都能体现沿河土家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注重宣传发展与升华民间音乐,使其变成品牌、变成文化产业的措施及成果。在外企方面,多渠道邀请省、地和国内知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到沿河采风,积极协调组织参与省内外的歌唱赛事及演出,进一步使沿河土家族山歌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明确教育行政机关将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教材,在校内开设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课堂,渗透到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以学校教育的形式传习土家族山歌。

三是开展土家族山歌演唱比赛,以活动促进保护。通过活动的开展,优秀的山歌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同,形成保护的共识,同时能提高民间艺人的地位,为了表演成功,民间艺人必然拿出看家本领,有的甚至组建民间艺术表演队,以组合的形式参赛,在比赛中挖掘培养传承人,撮合年轻人向老艺人学艺,说服老艺人收徒,使土家山歌得到有效传播,在演出时进行录音、录像以及文字资料的记载,从而使这些宝贵的资料能够长期保存下去。

近年来,沿河土家山歌走出山门,步入了让人认识并逐渐了解的进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良好的反响,逐渐得到社会认同。今年七月,沿河将“土家山歌”作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的申报命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沿河申报“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顺应民意,其性可行、其势必行。

(作者单位: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龙菲

猜你喜欢
沿河土家土家族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Dancing for theDead
阿妹回踩了我的脚
土家族情歌
九九歌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土家风情惹人醉
沿河自治县组织退休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调研“两会一节”重点项目建设
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