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场所未必有一流文化

2009-12-11 12:37
环球时报 2009-12-11
关键词:国门高雅大厅

穆 风

中国文艺界近年仿佛掀起了走出国门的热潮。国内不管哪个档次的表演者,都渴望到国外著名大歌厅、大舞台演出。上一个去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下一个就要去美国的百老汇。仿佛中国的文化要走出去,一定要走得风光、盛大。这不免让人感到纳闷:在一流场所演出的,就一定是一流文化吗?

中国人喜欢攀比。多少年来,一些企业就存在攀比着请著名歌手商演的风气。而在国内赚够了钱的明星们会不会再攀比着走出国门,到所谓的一流文化殿堂里去秀上一场?恐怕对于他们来说,在那些地方镀一层金,很能自抬身价,就像多少年前的演员总爱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咱也是在大会堂跳过的。只不过时过境迁,人民大会堂已经变成了众多公司都可以掏钱包场的地方,而国外的所谓什么大厅什么剧院,想来也是如此。高雅的地方未见得高雅,有的只是高价。

如果说中国演员出国献艺,早年间最壮观的应属梅兰芳。但梅老板去纽约前,也在经济上遇到了棘手问题,甚至到了要抵押房产的地步。相比之下,如今的演员就要轻松得多了:他们有着公款私款名目繁多的赞助。已经有不少消息传出,某某演出在国外其实是冷场的,自己掏钱包了剧院,还要掏钱赠票,生生买了个满堂彩。

他们虽然传播了中国文化,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让老外们衷心喜欢上中国文化呢?中国老百姓,恐怕仍只能看到电视里放的是美国球赛,影院里上映的是美国大片。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文化上走出国门的模式,远不如美国式的文化输出聪明。美国的文化产品对于精英阶层而言,就算有着千般万般的品位低下,但终归有一点是好的:它以一种精明的商业模式,既输出了内容和理念,又赚回了大笔钞票。而我们一部分的海外演出,却总也摆脱不了“赔了银子又送票”的尴尬局面。有人会说,这里面有很多复杂原因,但任何人恐怕都承认,美国的文化商品有着今天的成功,归根结底仍是取决于一条:它在为观众服务,为美国的、中国的,乃至任何一个潜在市场的观众服务。

中国有着无数渴望文化生活的普通人,这样的观众群是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而在中国,不管什么文化形式,生存与发展的机会都存在。认清这个现状,那些形形色色的海外演出,或许应该向更合理的方向调整:如果在国内已经晋升为一流,那么向外推广无可厚非;如果在国内属于二流三流,那么请先立足国内,别急于到外国的一流场所去露怯。▲

猜你喜欢
国门高雅大厅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守国门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沪港通”机制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吗?
何国门
关闭交易大厅
简洁杉木装饰吊顶 打造高雅自然居室空间
跟踪导练(四)4
大厅里飞起雪花
出走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