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洋
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近几来,发现中学生越来越“难管”了,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逆反”心理。常常表现为与老师顶牛、与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口角,甚至有的学生离家出走,而对这些“不顺心”的孩子,在来气之余,也用平常心去思考了一下,发现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主观方面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初期,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在各方而都想表现出自己是大人了,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不愿受老师和家长的“保护”,渴望独立。当他们的表现长期遭到来自父母、老师的否定时,必定造成心理上难以承受,引起逆反心理。
二、客观方面
1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式、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年代,这些媒体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而制作的节月,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
2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是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足青少年生存的第一空间,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子女的成长,家长和孩子之间想法不同,有代沟,他们有时不理解孩子们的心理。只要他们认为你错了就是错了,也不问为什么,有时就是一顿打,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特别多,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及失误,如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这些都会使中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3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提出要求或处理问题时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理、主观、客观的原因。家长和老师要细致观察,要辩证地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看到它的正面影响和反而的影响,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刘症下药,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