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云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巧”的教学手段。因为各地都在探讨和创新教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掌握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这就是“巧”的方式。教师要利用“巧”的教学方法来授课,学生也要利用“巧”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一、教法应注重“巧”
有不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往往有畏难情绪,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学。地理学科比较枯燥,学生们普遍认为自己就可以看懂,在课堂上没有必要那么专心听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浓厚兴趣就没有了。为了克服这样的学习氛围,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地理教师,在地理学科上应注重几点:
1课前要精心准备,不讲废话和与课堂无关的话。让教师每设计出一个问题,都是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有利于活跃课堂,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能力,克服那种容易束缚限制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容易形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从而磨蚀和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2课堂上要注意“教”。这个“教”是应该“巧”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不能独霸讲台,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使学生从头至尾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如:我同地理区域是怎样划分的?这四大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是如此之大,就拿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中有个故事,意思是说南方的橘树移栽到淮河以北,就会变为小灌木,橘子也会变成不能吃的“枳”。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探讨,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上去拓展、探究,教师只是注意引导他们。
3注意结合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为何沙漠地区都是处在西部、北部地区,与气温、地理区域有何关系。在结合本地资源进行诱导,把学生带出教室,进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提出的问题在教室外进行实地探讨,地貌是怎样?为何是“梯状”式的?与气温有什么关系?与沙漠有何关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向自然界和社会学习,让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得到验证,问题得到解决,知识得到丰富。培养了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教师的“巧”教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应培养学生“巧”学
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世。”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如:香港土地资源非常昂贵,但是香港城市建设中仍然保留有大片绿地。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不可包办替代,一般问题可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可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关键、重点、难点问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巧”学。还有,我国首都北京市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有什么优点。然后教师注意指点,让学生“巧”学。其方法有两点:
1学生“巧”释疑、解疑。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在学课文时,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善释疑、解疑。如: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首先让学生明白,其地位,环境(也就是历史背景)所造旧的,它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故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周王时,这里已经形成聚落中心,是世界最早的城市之一。以后,金、元、明、清各代先后在这里建都。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轻易地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
2“巧”迁移。在教师对教材的合理安排下呈现出顺序时,使学生由浅入深,从一般到个别,使教材渐进分化。从已知到未知,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提供固定点,建立横向联系教材的综合通道。如:我带着学生考察橡胶制品厂,要求学生参观完厂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学生通过参观,对橡胶制品厂的作用极力宣扬并肯定。当我提出它的布局是否合理时,学生一下子把教材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分成若干个小步子。使学生从环保、资源、地形、水文、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然后做出结论。大家统一认识,这个橡胶制品厂,它建立在河上头,使乡、镇的单位的饮用水已受到了污染。这个厂址是70年代组建的,学生一目了然。
在地理科教学中,教师做到“巧”教,学生做到“巧”学,往往使事情事半功倍。这也是当今教育改革提出的“创新”教学素质的转变与提高。
作者单位:海南省万宁新中农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