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轶昕
许多学生作文时,常常咬着笔头冥思苦想:写什么呢?有没有新鲜的内容呢?往往思考半天也无从落笔。很多语文教师都想方设法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一难题,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在分析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尝试着培养学生不断发现“新感觉”,捕捉“新感觉”,积累“新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表达能力,打下扎实的作文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爱心”是找到新感觉的“阳光”
因为有了阳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阳光,生活才会呈现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因为有了阳光,世界才会显得那么风光迷人,那么令人神往。如果把“爱心”当作阳光储存的话,那么你感觉到的事物也会形态各异,光芒照人。
引导学生找感觉,我从培养“爱心”人手,使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动人的事迹,美好的情景。
如,学校发动师生向残疾人献爱心活动,我就抓住时机,向学生宣传社会各界人士向残疾人献爱心的典型事例,以及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动人事迹,让这些真实生动的事迹、事例感染、熏陶学生,让学生对残疾人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进而采取倾注爱心的行动。
对于大自然中各种美好景物,我也经常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我经常引导学生注意校园里的花草、盆景、树木;观赏花儿开放时的艳丽,品味那醉人的芳香;欣赏盆景那独特的造型,感受树木旺盛的生命力。有时我带学生来到广阔的大自然,欣赏它的美,感受它的博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产生对花草、树木、青山、绿水的“爱心”。使孩子们的心和自然界的“心”融合在一起,彼此交谈,彼此感受。
二、“思考”是捕捉新感觉的“钥匙”
学生有了内容丰富的感觉,教师应及时地启发,正确地诱导他们去“思考”,使感觉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方向发展,使先前产生的感觉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这一朵朵“花”,就是一个个新鲜的感觉。
当然,每个人对事物的思考角度,思考方法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有的学生喜欢在物与物之间,思考他们的相同或区别;有的喜欢将人类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寄托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有的则喜欢思考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阐述自己的别样的理解等等。
不管怎样,我常对学生说:只要你用心去感觉用心去思考,新感觉的花朵随时都会出现在你面前。这样,学生通过思考、积累,作文时有了材料,写作时才会胸有成竹。
三、“随笔”是积累新感觉的“绿色通道”
同学们的新感觉一旦被发掘,教师应该毫不吝啬地将赞赏的日光投向他们,表扬他们善于观察,激励他们认真思考。当他们的情趣被激起,然后适时地引导他们表达这种感觉,先用口头表述,接着采用书面表达。否则,新感觉将会昙花一现,一去不复返。
如何将这种新鲜的感觉长久地储备,使之成为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仅仅做到零散的表达,这一步还是不够的。我要求学生人人都有一个小小的笔记本,随时把新鲜的感觉记录下来,形成别具一格的随笔,用来不停地记录自己头脑中随时冒出的不同感觉或情感火花。同学们一天可以写一篇,也可以写多篇,倘若没有什么新感觉,当然也不强求。
学生写日记通常要求学生必须每天记,有时候实在没什么可写,就会变成记录从早到晚活动的“流水账”。显然,日记有时明显带有一点任务的性质。随笔则不然。比写日记更轻松、更有情趣,往往能达到一吐为快的效果。
由于学生常年坚持写随笔,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练出了过硬的笔力。因此,每当学生提起笔来,素材会像清泉一样流淌出来,清新而别致。写一篇作文,自然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更不会有搜肠刮肚,满脸愁容的神情。对他们来说完成一篇作文,是一件轻松的事。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效果,随笔确实立了功。随笔不仅是积累新感觉的绿色通道,更是积累作文素材的绿色通道。
作文教学中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新感觉,学生才会“下笔如有神”,作文能力何愁不提高?
作者单位:阜新市细河区北新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