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生旅程的关键一步

2009-12-09 04:11张家康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韶山私塾长沙

张家康

韶山位于湘中偏东的丘陵地区,处于湘潭以西。相传舜帝南巡时,见此山秀美,遂奏韶乐,引来凤凰朝仪、百鸟和鸣,故而得名韶山。

韶山人自古便有“从军习武”的热情,尤其是清末曾国藩组织湘军,这个小小的山冲,便有数百人投奔湘军。据《毛氏族谱》记载,毛氏家族中参军阵亡或升官的即达60人,其中正一品提督有3人,3人中的毛有庆和毛正明便是毛泽东的高祖辈和祖父辈,他们成了少年毛泽、东心仪和敬仰的英雄。

“我家分成两‘党”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第二年即爆发了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尽了民族的自尊,丢失了国家的主权。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期待暴风骤雨的降临;生灵涂炭的劳苦大众,呼唤世纪伟人的产生。诚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只读了2年私塾的农民,17岁便开始担家理事,全凭一双手和一个精明智慧的脑袋,使家业逐渐兴盛起来。毛顺生希望儿子胜过自己,有文化、会算计、会经商、会打官司,长大成人后,能成为韶山冲远近闻名、屈指可数的富商大户。

走过一条艰苦创业之路的毛顺生格外吝啬钱财,以至对待自己的儿子都小气和刻薄。1936年,毛泽东向斯诺说道:“他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可记,他就叫我去干农活,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次的饭菜。”

毛泽东的成长道路,就一般意义上说,也没有背离“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古训。父亲刚毅顽强的精神、勤劳俭朴的作风,倔犟暴躁的性格,都在他的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他对父亲的粗暴、刻薄、吝啬,一直在感情上格格不入,正是在与父亲的抵牾和碰撞中,他的强烈的个体意识才能得以进发和升华。10岁的那年,他为反抗私塾老师的打骂,朦胧中有一种走出山冲的意念,竟独自一人向着县城的方向走去。可是,跑了3天,也只是兜了个圈子。当他被找回时,父亲和那位塾师一改往日的态度,变得迁就温和多了。

母亲文七妹勤劳善良,是中国农村妇女中极具典型的代表。在毛泽东之前,文七妹曾生2子,都不幸天亡。毛泽东降生后,文七妹唯恐他早天,开始虔诚地奉佛信菩萨,并让毛泽东拜娘家的一块大石头为干娘,将毛泽东小名取为“石三”,自幼便对他格外宠爱和呵护。正是因为有了这道保护屏障,少年毛泽东才敢于与父亲争执、辩驳,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家分成两‘党。一个就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母亲和弟弟组成。”

母亲的宠爱确实使毛泽东树起自信心,当他在与父亲的对峙中,这种自信心便更为坚定,从而为他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确立了既定的方向。

立志走出乡关

1906年,毛泽东来到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塾师是比他长8岁的同宗大哥毛宇居。一次,毛泽东在课堂上偷看《三国演义》。被毛字居抓个“现行”。毛宇居罚他作诗,毛泽东便作了首《赞天井》: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大。

“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大。”毛泽东的幼小心灵已开始躁动,他的胸襟已迥异于一般的乡村少年,不甘心自我禁锢在这个闭塞的小山冲。

毛泽东喜欢看书。阅读中国古代小说时,一个问题总是萦绕在他的脑际,那就是,为什么所有的书都不写农民。一个农家少年的思维竟如此深邃,可见少年毛泽东已经站在他的同代人的前列。

1910年4月,长沙等地遭灾,可是官商却乘机囤积粮食,抬高价格。愤怒的长沙饥民蜂拥至巡抚衙门,要求平粜救灾,但却遭到血腥镇压。这一惨烈的事件使毛泽东感触极深,他认为那些饥民,“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那样的普通人,对于他们受到的冤屈,我深感不幸”。毛泽东自幼便同情弱者。“长沙饥民”事件后,这种朴实的感情,已经升华为对整个下层民众的忧患意识,并由此而产生出解救他们的思想冲动。

1909年,毛泽东去东茅塘私塾读书。毛麓钟是这所私塾的先生,论辈分毛泽东还应叫他堂权。毛麓钟与毛泽东很投缘,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辅导毛泽东读各类古籍。课余时,他还鼓励毛泽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期间,毛泽东还常和一位叫李漱清的先生来往。这位有着强烈的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的一些思想主张在封闭的山冲,很难为村民所理解。可是,毛泽东却“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

此时的毛泽东已是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可足迹所及也只是韶山和外婆家。风闻传来的山外事物,时时刺激和召唤着他。他极想走出山冲,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早从表兄文运昌处知道,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是所新学堂,它的课程设置极具维新意识。毛泽东心驰神往这所新学堂,可父亲就是不同意。

这次,毛泽东没有和父亲正面冲突,而是请来了李漱清先生,舅父文玉清、堂叔毛麓钟和表兄王季范。这几个在乡下很有脸面的人物,一再劝说,毛顺生终于被说服了。毛泽东于是离开了闭塞、落后的山冲,奔向一个未知的新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

东山小学堂的国文教师贺岚岗很喜爱毛泽东,他知道毛泽东偏爱历史,特意买了一部《了凡纲鉴》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特别爱读中国历代帝王的传记,通过读这些传记,他的关心国事,与闻政治的热忱日甚一日。

不久,他又从同学肖三处借来《世界英雄豪杰传》,读过后,他对外国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如拿破仑,彼得大帝,华盛顿,林肯等敬慕不已。他对肖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不致蹈越南、高丽、印度的覆辙。”

终成一代伟人

1911年春,贺岚岗要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教书,毛泽东也随之来到长沙读中学。长沙是革命党人特别活跃的地方,这里的社会氛围和革命气象使毛泽东耳目一新,他的思想又一次产生质的飞跃,从而抛弃了信奉的维新思想,开始阅读鼓吹革命的《民立报》。

武昌起义后,毛泽东还到长沙的新军中当了名列兵。半年的军旅生活,他除参加军事训练外,就是如饥似渴地阅读书报,这些书报是他从每月7元的军饷中订购的。他从当时鼓吹革命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的新名词,开始对社会主义产生浓厚兴趣。

1912年2月,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半年,写了不少文章,其中的《商鞅徙术立信论》,最能体现他思辩务新的少年哲人风度,文章指出,要开发民智,必须以法治国。

国文教师柳潜在批阅此文时,一击二叹,啧啧称奇,欣然批曰:“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历史真的应验了这位国文教师的预言,毛泽东的眼界日益开阔,知识日益丰富,历史的使命和宏伟的抱负,使他走出韶山,走出长沙,走入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大潮之中,终于成就为一代伟人。

选自《党史天地》

猜你喜欢
韶山私塾长沙
长沙之旅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我眼中的长沙
沁园春·韶山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