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从祥
[摘要]在以前神话传说中昆仑位于西北部,而在纬书中昆仑则位于天下之中,因此纬书常以昆仑为参照物来记载四方异域。先秦时期天下模式主要有中国中心说和邹衍大九州说两种。纬书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此二说作了一些发展。纬书记载海外各州时往往以中国为参照物,记载四方异域时往往以中国八极为参照物,体现出强烈的中国中心意识。
[关键词]纬书;《河图》;世界观;昆仑;大九州说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3-0069-(04)
汉代纬书“内容博杂,可以说无所不包”,[1]其中保存了许多人们关于世界大小、形态、构成等的看法。这些记载有的源于前人旧说,有的则是汉代人所作的发展与创新。因为纬书关于世界的看法多集中在《河图》中,故本文以《河图》为中心,对纬书的世界观作一简要分析,看看纬书是如何继承、整合和发展前人关于世界的学说的。
一、天下之中——昆仑
昆仑神话丰富多彩,是中国古代两个很重要的神话系统之一,对于研究中国远古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符号的昆仑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汉代纬书中的昆仑神话比较驳杂,一些内容是对前代昆仑神话的继承,同时又赋予昆仑神话以新的特征。
(一)天下之中
自远古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华夏祖先活动的中心,因而,中国古代先民们将这一带视为天下之中,将自己的国家称为“中国”,并以此为参照系来记载四方。昆仑最初可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山的名字。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昆仑位处西北,是天帝在人间的都邑。被袁珂先生称为“神话之渊府”的《山海经》对此有多方面的记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2]55-56“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2]344-345在充满神话色彩的《穆天子传》中,昆仑也是位于西北的,周穆王曾登昆仑之山,祭黄帝之宫,“吉日辛酉,天子于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3]因为《山海经》和《穆天子传》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所以昆仑自然也就位于西北了。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继而产生了五极说。《淮南子•时则训》:“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两恒山,日月之所道,江、汉之所出,众民之野,五谷之所宜,龙门、河、济相贯,以息壤堙洪水之州,东至于碣石,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皋、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4]185-186也是说,昆仑乃中央之极和西方之极的分界,自昆仑以东为中央之极,自昆仑以西为西方之极。可见,五极说虽然对四方作了想象性的扩张,但它仍以中国为中心,因此昆仑依然位于西北部。一句话,以中国为中心视天下,昆仑则位于西北部。
随着视野的扩大,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国并非天下之中心,而是位于天下一隅。远古人们认为整个天下都是在天帝的统治之下,昆仑既然是天帝在人间的都邑,于是人们自然认为它居于天下之中。这一观点在汉代纬书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表现。①“昆仑山,天中柱也。”[5]1154昆仑被想象为天地中间的下立于地、上高入天的天柱。“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5]1089此处“神州”即赤县神州,即中国。“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里一千里,……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市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奸城也。”[5]1095昆仑被视为地之中央,而中国则位于其东南一隅。可见,在“大天下”观念作用之下,“帝之下都”昆仑成为天下之中。因昆仑是地之中央,于是纬书对天下异域的记载往往以昆仑为参照物。
从昆仑以北九万里,得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从昆仑以东,得大秦国,人长十丈。从此以东十万里,得桃吐凋国,人长三丈五尺。从此以东千里,得中秦国,人长一丈。[5]1146-1147
昆仑以北得无路,人长二千里,足间相千里,围千五百里。好饮酒,常游天地间,不犯百姓,不干万物,与天地同死生。[5]1147
昆仑以北,得幽都之国,人长七寸,耳大四寸。朝昆仑,常就日以吸气。[5]1147
昆仑以西得焉波国,有人长一丈,大九尺。践龟蛇,戴牛鸟,左凭青龙,右按白虎。知河海斗斛,识山石多少,通天下鸟兽言语,明百俗草木滋味甘苦,名为无不达。[5]1147
龙伯国、大秦国、无路国、幽都国等都位于昆仑以北,而焉波国位于昆仑以西。由此可见,纬书是以昆仑为中心来记载这些奇地异国的。
(二)天地支柱
在早期神话传说中,昆仑是帝之下都。《山海经•海内西经》则对昆仑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2]344-345昆仑为百神所居,其高大险峻,非常人所能上。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下,昆仑则变得更为神奇美丽。《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县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4]135昆仑上通于天,由三层构成,登上凉风山便可长生不老,登上悬圃便能呼风唤雨,登上最高层便成神仙。昆仑不仅如此神奇,还异常美丽。《淮南子•地形训》:“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悬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4]133-134昆仑九重,其高无比,其上奇花异草遍地,宫殿楼台成群,实乃世间所无的美丽的仙境。
纬书中也保存了一些昆仑仙境的描写片断,如“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里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5]1095“昆仑之墟,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四维多玉。”[5]1106纬书关于昆仑的记载多保存在《河图括地象》中,而《河图括地象》是以地理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因此纬书中的昆仑远不如《淮南子》中的昆仑那样神奇美丽,而充满地理意味。在纬书中,昆仑是天柱,其高耸入天。“昆仑山,天中柱也。”[5]1154“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5]1091“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员如削。下有仙人九府治之,与天地同休息。其柱铭曰:昆仑铜柱,其高入天。员周如削,肤体美焉。”[5]1092不仅如此,昆仑之下还是地之支柱所在。(昆仑)“地下有四柱,三百六十四轴。”[5]1092“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下有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奉。”[5]1107昆仑之下有四根大柱子和许多轴支撑着整个大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纬书中的昆仑神话多具有地理意味,远不如《淮南子》等书中的神仙化的昆仑那样神奇浪漫,因此其对后世影响不太大,只为少数杂记体志怪小说所采用,而《山海经》及《淮南子》中的充满神奇色彩的昆仑神话却更为流行,如《海内十洲记》中对昆仑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刻画,其内容大多源于《淮南子》等。
二、天下模式
先秦时期人们的天下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起源较早的中国中心说,另一种是产生较晚的邹衍大九州说。
由于活动范围和眼界的局限,远古人们往往将中国与天下等同起来,认为中国即天下。管子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面万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万余里。”[6]天子之邦位于中心,民众散布四方,这便是典型的中国天下说。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人们的“天下”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以中国为中心,向四方扩张,各方必有其尽头,于是形成了四极说。《吕氏春秋•有始》:“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7]《淮南子》有类似的记载。《淮南子》中还有八极说。八极说虽然在内容上与四极说颇多差异,但其表现出来的天下模式却是一样的,即都是以九州为中心,然后向四方无限扩张,以至天地之际。因为这些天下模式都是以禹九州(即中国)为内核而向四面八方扩张的,因此可统称为中国中心说。
相对于中国中心说而言,邹衍大九州说则起源晚得多。据《史记》记载,齐人邹衍提出大九州说。邹衍著作在西汉犹存,至东汉亡佚,其观点在《史记》、《盐铁论》及《论衡》中保存了一些片断。《史记•孟荀列传》:“(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8]邹衍认为《禹贡》中所说的小九州不可称为州,而赤县神州(即《禹贡》九州整体)只可视为一州,如此九个构成一个整体,外环以裨海;九个这样的整体构为一个大整体,外有大瀛海环之。邹衍还对中国在大九州中的位置作了描述。《论衡•谈天篇》:“《禹贡》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在东南隅,名曰赤县神州。”[9]邹衍认为中国即为赤县神州,其位于天下东南一隅。邹衍大九州说的一些具体内容保存于《淮南子•地形训》之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4]130-131此处九州即邹衍所谓的大九州。除冀州之外,其他各州名称都不见于经传。《禹贡》中也有冀州,即今山西及河北西部。也就是说冀州既是《禹贡》小九州州名,又是邹衍大九州州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矛盾现象呢?笔者认为这与冀州内涵变化有关。《禹贡》中的冀州所指范围较小,主要指黄河流域中原地带。因冀州名列九州之首,又居天下之中,于是人们往往“以冀州代表中国大地”。②也就是说,《禹贡》中的“冀州”指的是狭义的冀州,即中原地带;而邹衍大九州说中的“冀州”指的是广义的冀州,指代的是中国。
《河图》对上述两种天下模式采取兼容的态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又略作了发展。《河图》继承了古老的中国中心说,还有四极说。“地广东西二万八千,南北二万六千,有君长之州有九,阻中土之文德,及而不治。”[5]1094“地广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君长之。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5]1094《河图》四极说中多有“君长治之”等语,这显然是汉代大一统的君主集权帝国在纬书中的反映。《河图》中的八极说与《淮南子》大同小异,就不作多说。
《河图》对邹衍大九州说也有所继承。“凡天下有九区,别有九州。中国九州,名赤县,即禹之九州也。上云九州八柱者,即大九州也,非禹贡之小九州也。”[5]1095“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卬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③《河图》的记载与《淮南子》大体相同,一些差异可能是传写之误。
值得注意的是,纬书将邹衍大九州说与昆仑地中说联系在一起了。“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里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东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市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奸城也。”[5]1095这段话可能有不少错误,但大体意思还是可以理解的。“八十”可能是“八十一”之误。中国位于东南隅,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这些观点与邹衍大九州说极为相近,当是来自邹衍学说无疑。邹衍学说以冀州为中,而此处以昆仑为天下之中,表明此说乃是邹衍大九州说与昆仑地中说结合的产物。
以上分析表明,《河图》对前代的两种天下模式采取兼容的态度,但其中国中心说因受时代意识影响而较为突出君长之治,而其大九州说则与昆仑地中说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天下模式。
三、海外各州及殊方异国
《山海经》的《海经》分为两大部分:海内经与海外经。如上所说,邹衍大九州说认为,赤县神州(即《禹贡》九州整体)只可视为一州,每一州有裨海环之,九个这样的州成为一个大整体,外有大瀛海环之。这与《山海经》中的世界模式有相近之处。顾颉刚先生认为邹衍学说“所受《山海经》的影响一定是很大的。”[10]此说颇有道理。
《山海经》中海外异国传闻广为后世典籍所继承。《淮南子•地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4]147并且一一罗列名字。这些异国多源于《山海经》。如上所说,纬书对邹衍的“大九州”说多有所继承和吸收。纬书中还保存了许多关于海外各州的记载。
瀛州多积石,其名曰昆吾。炼之成铁,以作剑,光明如水晶石,盖铁艹也。[5]1101-1102
玄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芝著玄涧,涧水如蜜味,服之长生。[5]1155
流州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上多山川积石,名为昆吾石。冶其石为铁作剑,光明照洞如水精,以割玉,如土。[5]1155
洲在南海中,地方三千里,多檀木,可治为弓,鸟见之则号,弓之神名曰曲张。[5]1155
这些州都在海中,且离岸很远,以至达十万里,而在传统观念中,天下(即四海之内)的范围不过两万余里,由此可见,这些州便是邹衍大九州说中的“九州”,这些海便是邹衍所说的“裨海”。这里的“北海”、“西海”、“南海”当指赤县神州四周的“裨海”,而“岸”则指的是赤县神州。可见,纬书是以赤县神州为参照物来记载其他各州的。
不仅如此,纬书对异域异国的记载往往也是以赤县神州为参照物的。
龙池之山,四方高,中有池,方七百里,群龙居之。多五花树,群龙食之。去会稽四万五千里。[5]1099
大人国,其民孕三十六年而生儿。生儿长大,能乘云,盖龙类。去会稽四万六千里。[5]1103
无咸民食土,死即埋之,其心不朽,百年复生。去玉关四万六千里。[5]1103
奇肱民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四风吹奇肱车至于豫州,汤破其车,不以示众民。十年西风至,乃复作车遣赐之。去玉门四万里。[5]1103
纳民无继,民并穴居食土,无夫妇,死则埋之,肃民穴处,日入时处也,去玉门三万里。[5]1104
羽民有羽,飞不远,多鸾鸟,食其卵,去九疑四万二千里。[5]1102
丁零之民,地寒穴居,食土及禽兽之肉,神邱月火穴,光照千里。去琅琊三万里。[5]1103
荿路之民,地寒穴居,冬则食草木之根,去朔方万二千里。[5]1103
如上所说,传统观念中的天下(即四海之内)范围不过两万余里,而上述异国都在三四万里之外,显然它们都在四海之外。龙池之山、大人国等去会稽四万余里,无咸国、奇肱国、纳民国等去玉门三四万里,羽民国去九疑四万余里,丁零国去琅琊三万余里,荿路国去朔方万余里。由此可见,纬书是以琅琊(东)、会稽(东南)、九疑(南)、玉门(西)、朔方(北)等为中土八方之边极的,并以此来记载各方之异域异国。显然这是更为典型的中国中心天下模式,这与《山海经》、《淮南子》等以海内外来区别异域异国的方法迥异。如上所说,远古人们往往以中国为天下中心,并以此为参照物记载四方各国,随着邹衍“大九州”说产生之后,人们往往将赤县神州视为天下的东南一隅。随着汉代大一统强大帝国形成之后,民族自豪感与自尊感变得更为强烈,于是中国中心说再次复苏。笔者认为,这便是导致纬书以赤县神州为参照物来记载异域异国的原因所在。
汉代纬书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众人说经论事资料的汇编,再加上现存的纬书文本多是后世学者辑佚的结果,因此现存纬书中前后重复及相互抵牾之处颇多,这种现象同样也表现在关于九州、昆仑等的记载方面。以上仅就纬书《河图》中表现出的世界观作一简要分析,对于一些不关大体的细小枝节就不作细说了。
[参考文献]
[1]钟肇鹏.谶纬论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74.
[2]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
[3]郑杰文.穆天子传通解[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30.
[4]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6]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本)[M].上海:上海书店,2004:403.
[7]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63.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344.
[9]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473.
[10]顾颉刚.邹衍以后的世界观——神州和昆仑[M]//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51.
注释:
①纬书中也有昆仑位于西北的记载,如“昆仑在西北,其高一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河图括地象》)等,这些当源于旧说。
②参见褚斌杰《楚辞要论》第328页注释1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参见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后汉书•张衡传》注引),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22页注释四。
[责任编辑:王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