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坚
近年来,环保主义者们流行裸体抗议,原因是宁愿什么也不穿,也拒绝穿上动物的毛皮——价值观上的争议或许永远没个结果,但事实是不容争议的,人类使用动物的毛皮。从最开始的御寒保暖,抵挡兵器,发展到今天,实用价值已逐渐被合成材料取代,更多地转为一种炫耀性的消费。这是一段漫长的道路,其时间跨度,要远比你想象的长。
至少已是7000年前的事了。
很容易想象,如果说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皮革就是我们这位“朋友”的“衣服”。只是我们的先辈为了生存,只好对不住朋友。剥下了这种“衣服”拿来给自己用——这个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人类用了数千年的时间,才形成一套完整的、稳定的皮革处理技巧。
用化学方法处理皮子,把容易腐烂的皮子变成一种稳定、耐久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做“鞣制”。这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比你在今天所能看到的大多数技术,都要古老——原始人把原皮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用动物的脂肪和脑髓涂上去,然后捶打,使之柔软;用盐腌,用烟熏。
英语里这一过程的名字,叫“tanning”,这个词儿源于“tannin”,啥意思呢?单宁酸,鞣酸的意思,这种成分作用于皮子,替换掉蛋白质纤维里的水分,让这些纤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也许你会以为这种东西很少见?其实并不是,在喝葡萄酒的时候你就会喝到它。如果还不明白的话,那么来看看我们的祖先如何获得它——要知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现代人看来任何一件随手可得的小事物,可能是千万祖辈成百上千年也造不出来的啊!
最常见的三种皮革鞣制剂是:1、植物单宁酸;2、矿物盐,比如硫酸铬;3、兽类或者鱼类油脂。其中用硫酸盐鞣皮子出现在19世纪,而在此之前,人们都使用植物来鞣皮。
这也是最早的皮革鞣制工艺,植物单宁酸被人们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然后作用动物皮毛。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很熟练了。古代的希伯来人(古代北闪米特民族,今天以色列人的祖先)用橡树皮煮出来的汁液来鞣皮子,古埃及人则是用阿拉伯胶树上的豆荚,古罗马人用树皮和浆果——村村都有地道、家家都有自己的高招,虽然具体配方不尽相同,但是大体套路,却是不约而同。
到了中世纪的时候,欧洲做皮革的行业一度衰落了,原因很简单,中世纪时期的大规模疫情,使人口突然迅速减少,农业生产力低下,贵族没有银两消费高质量的皮具;再就是频繁的战争导致没有足够的皮具生产。
但是阿拉伯人却延续了皮革鞣制的艺术,而摩洛哥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则发展了这门技术,制造出了非常珍贵的高级皮子,经由这条道路,这门古老的艺术才在后来再度传入欧洲。
需要说明的是,到今天为止,摩洛哥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这两个地方都成为了皮革行业里的重要名称——并非是历史的名词,而是有两种高档的皮革以这两个地方命名,原因很简单,这是发源地么。摩洛哥的山羊皮最有名,而科尔多瓦,则以一种酒红色的马皮闻名于世。
用植物鞣制的皮革几乎占据了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它们结实,厚重,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比较怕水。比如今天还把植鞣的厚皮革叫做“马鞍革”,但是人们在骑马的时候却发现,马上情况复杂,马具很容易就被马儿身上出的汗或者雨水打湿了,这些植物提取液鞣制的皮革湿了,又干了,如此反复几次,就变得不那么结实了。有一个笑话,“马鞍湿了,马鞍干了,马鞍又湿了,马鞍又干了,国王掉下来了,王子继位了……”说的就是这个。
一个摔死的国王,并不会阻挡人们使用皮革的步伐。相反,在漫漫的进化之路上、人们开发出了牛皮之外的多种动物皮革,并利用其不同特性展开了使用:鹿皮,羊皮,鳄鱼皮,蜥蜴皮,蛇皮,鸵鸟皮,野猪皮,袋鼠皮,青蛙皮,海豹皮——请注意,海豹皮现在被立法禁止使用了,尽管每年还是有一定的捕杀名额,但就是不能做新的海豹皮制品。我在法国的一位朋友,拿着图册按图索骥找到巴黎最有名的一家鞋店“john lobb”,想问问上面一双鞋,结果才知道那是一双海豹皮鞋,今天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那家鞋店的人看见这过去的图片也是感慨万千,以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自然是万分怀念那个可以使用珍稀动物皮的年代!
这些种类够多么?答案是远远不够,人类几乎开发出了无穷无尽的子类,仅以鳄鱼皮为例,就被分为众多子类:中国的扬子鳄乃是世界一级保护动物,没人敢用,但是它的亲戚密西西比短吻鳄就很倒霉,被大量使用;除了短吻鳄之外,还有尼罗鳄,太平洋湾鳄……
就连牛皮,这一人类最熟悉的品种,也被开发出多个分支,除了公牛,母牛,阉牛,刚出生几星期甚至几天的小牛也成为了目标——要知道,皮革的好坏,全看表面是否经过切割和打磨——成年牛的外皮上不可避免地总会有伤,为了掩盖这些伤痕只能打磨,甚至干脆切成好几层使用:而小牛呢?光滑细嫩的牛皮,切不得磨不得,自然成为众人追逐的昂贵珍品!
至于前面提到的科尔多瓦皮,也是专门从马的屁股上取下来的小小一块——所谓物以稀为贵,可以想象,整张马皮上就切下这么两小块,该卖到什么价钱?这种皮子经久耐用,没有毛孔,被处理得黑里透红,甚至连这种颜色都被人叫做“科尔多瓦”了——在英语世界里,表示这个颜色的还有一个词儿,叫“勃艮第”(“burgundy”)——这是个法国产酒的地方,在真正懂酒的人看来,这里要比波尔多强得多——很容易想到,用这个名字的意思,应该是咱们常说的“酒红色”。
当然,人们追求的并不永远是高档和奢华。这里也有例外,比如漆皮和磨砂皮。
顾名思义,漆皮就是把皮子表面处理成亮闪闪的镜面效果,用于礼服皮鞋——别看礼服场面大。脚上穿的鞋却未必很昂贵,因为要把皮子磨得亮闪闪,贵的皮子和便宜的皮子做起来是一个样,大家自然都用便宜的材料做。
旧上海的绅士们喜欢在下雨天穿漆皮鞋。原因有两个,一是相比普通皮鞋,漆皮鞋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第二就是漆皮加工的用料都很一般,因此皮子的成本较低,比较便宜,雨天穿坏了比较不心疼。
至于磨砂皮,就更不登大雅之堂了。大家在电视里看二战时期日本兵穿的翻毛皮鞋就是它。除了牛皮,还有羊皮或者鹿皮。浅黄色,皮子的里层被翻出来,有很多细细的绒立着——这些都是皮子的纤维,皮子的纤维质越靠近皮面越致密,里面翻出来以后,要比面上稀松很多。这样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普通的皮子外层最坚韧。越往里越稀松,如果一旦划破,伤口容易深入:翻毛皮则是外面较稀松,越往里越致密,如有伤痕,不易深入。
在抗战时期,普通战士只能穿草鞋布鞋,日本兵穿这个就算不错了。但是在物资丰富的世界里,这东西的档次就很低,只能作为劳保鞋用。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只被用来做秋天出门的郊游鞋(country shoes)。但是著名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改变了历史——1942年,他穿着棕色的翻毛皮鞋配合他的法兰绒西装在长岛的Meadowbrook乡间俱乐部出没,吸引了社交圈里男男女女们的注意,并引起了广泛的模仿,到了1940年代,这种翻毛皮鞋就非常流行了。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