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青
关于好课标准的讨论已成为时下新课程实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这标志着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已经从对教学理念的倡导进入到对课堂教学行为关注的理性回归阶段。这说明方向已经确定,理念已经趋同,只是急需行动的跟进。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时间点以及可能由它所引发的后续学习的过程都不尽相同,更由于学生、教师的互动情景和教学时空的不可复制性使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这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可比性,增加了评价的复杂性。实际上对一节好课的研究,应关注常态课堂中较为一般的规律性的影响因素,而不应用一两个名师的典型课例作为模板式的研究,好课将直接通过广大普通一线教师作用于学生。正如叶澜教授所讲:“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就是一节好课的构成因素。
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到的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气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主性——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教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力——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与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五种品质正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较好地呈现这五种品质,欲将教学设计好,我们要围绕“一个中心”落实“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依标施教,以学定教。好的教学应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活动任务的教学,这是教学的方向和量,是基础保证;好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法定教法,体现“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我们的评价也应是以学观教、以学论教、回归课堂。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好的教学应该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师生生命的对成状态
学生是有生命的,教师是有生命的,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成过程,因此教育也是有生命的。那么,以知识为载体,浓缩了这一过程的教学活动就应该是关注生命成长的活动。就学习活动而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来自于教育者的尊重与期待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形成和谐的育人氛围。
课堂教学中的尊重,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认知结果和行为的单纯表扬上,而应提升到对他思维价值的审视和承认上,并为他积极创造实现这一价值的机会。期待是最大的爱,相信“等一等”奇迹就会发生,智慧的火花常常在教师迫不及待的脱口而出的否定中泯灭。
好的课堂中应该保持这样的行为与心态:当你将学生看作孩子时,你要学会做大人,去引领他们成长;当你将学生看作大人时,你要学会做孩子,倾听他们的见解。
二、好的教学应是让知识从缄默走向明确再回归缄默的过程
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明确知识,一种是缄默知识。学生从来就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带着蒙胧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与经验走来,并把这一切作为资源贡献并共享在我们的课堂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看教师是否发现并尊重了这一资源。
教师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对于学生来讲又是一次新的经历与体验。在从知识的缄默到明确的过程中,他们还需要为明天的学习储备新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引领他们不断将自己的缄默知识转化为明确知识的同时,又在新的经历与体验中再次形成独有的缄默知识的过程,这是认知的又一次升华。
好的课堂要给学生亲自尝试并产生独特体验的机会。在教学中,一旦认知矛盾被引发,教师就常常要退出情景,留给学生自主解决的时间和空间,用教师的退位促使学生的入位。在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候,把空间、时间留给学生,并静静地期待他们的成功,“等一等”、“再试一试”代替了“迫不及待”,这是教学成功的法宝,也使我们的课更有后劲。
三、好的教学应在关注学生的差异中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也是个性化的、不同的,但这种差异正好促进了思维的流淌,使他们成为了彼此的“高人”。有效的教学就是以尊重差异、合作学习、共同发展为前提的。
好的教学从不拒绝错误,而是尊重差异、正视错误,以错误为资源,探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它倡导人生因你我的不同而美丽,课堂因暂时的差错而精彩。教师会倾听学生的见解,放大他们的想法,挑战他们的思维,欣赏他们的错误。伴随而来的将是一些奇异想法的涌现、创造火花的进发、认知偏差的暴露、思维运转的加速、参与情绪的高涨。
好的教学正是利用了差异的价值,创设群体互动、生生交流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自信、自觉、自主,他们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将最大程度地展示出来,他们会在他人的成功中获得经验,在他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会更宽广。
好的教学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中出现更多的开放性问题、挑战性目标和创造性活动,强调打造深度的课堂——深度体验、深度碰撞、深度思考,努力营造和谐、发展、敏思、创造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差异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得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四、好的教学应当崇尚简单、拒绝肤浅,为学生留下生命的刻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宝贵资源。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对他的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常常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贴近生活的情景,引领学生简单地进入并在无意识的情景中捕捉信息矛盾,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好的课堂中,教师应善于用简单的事例,制造悬念、激发思考、引发挑战,学生将会伴随这一情景,留下永久的记忆。许多复杂的规律都隐藏在简单的现象背后,思维的斗争使我们透过简单的现象,探寻到事物的本质。没有思维碰撞与斗争的课堂不会是一个好的课堂。
好的教学的实现不是给予和告知的过程,而是探索的过程,它为学生留下的是生命认知中的刻痕而不是划痕。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简单而深刻的,简单到从不拒绝每一个学生,深刻到去改变每个学生,启迪他们人生的智慧。
对一堂好课的思考,让我们获得了新的启示好的教学离不开好的教师,更会造就好的教师。好的教师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智慧。好的教学中充满智慧,这种智慧会传递给学生,它正是人类文明的火种。让这个火种引燃我们理想的课堂,它将是自然、朴素而充满激情的;它将是真实、生动而关注差异的;它将是深刻、灵动而追求创造的;它将是简单、智慧而提升生命的;它将由知者间的交流走向智者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