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如果能对习作产生兴趣,视习作为乐事,乐意写,自觉自愿写,那么对学生来说,作文绝不是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乐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作文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因此,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诱导,恰到好处的点拔,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使他们产生如梗在咽,一吐为快的感情冲动,使作文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如一次作文课,为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创设情境,将几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带到教室,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观察,通过亲眼瞧一瞧、亲手摸一摸,并拿些吃的喂一喂,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白兔的可爱之处。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看见其形,听见其响,不禁地拔动了学生想说一说、写一写的心弦;接着通过给小白兔画像,使学生明白了画像的顺序是“身子——耳朵——眼睛——嘴——腿——尾巴”,让学生感悟出“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的观察、写作顺序。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说”时“言之有物”,“写”时“言之有序”,也使学生掌握了方法,有助于认识的条理性,作文思路的清晰,从长远看,也是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基础;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心中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学生由观察感知到的表象,经过沉淀、消化、加工的思维过程,对所要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质认识得更深刻,为使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铺平道路。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由作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曾经指出:“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的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生活是习作内容的源泉,生活的点点滴滴均沉睡在学生心底的深处,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思考、去感悟,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如让学生写“找秋天”的作文,我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走进秋天、观察秋天、感悟秋天,学生身临其境,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同时让学生时刻做个有心人,把所见、所闻、所思随时随地记下来。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学生的习作自然能流露出真情实感,毫无造作之嫌。
三、放飞想象,让学生快乐作文
有些学生写起文章来,往往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情愁理愁物愁景愁眉愁脸愁断肝肠”,若加一横批,那就是“写不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囿于一隅,缺乏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是无穷的,它可以创造一切。”的确,想象犹如金色的翅膀,有了它,我们就可以飞起来,离开熟悉的陆地,离开司空见惯的事物,进入一个个神奇、美妙、广阔的境界。作文需要想象,如果学生能够打开想象之门,展开心灵的彩翼,那么何愁不能下笔千言,文采飞扬呢?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作文天地中无拘无束地放飞创造和想象,让学生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以满足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愿望,为作文提供良好的驱动力。作文课上,我常有意地出示几件小物品,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构织故事情节,下笔成文。如一张照片、一本笔记本、几粒感冒药、一张奖状等,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展开想象,想象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当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后,就会演绎成一个个富有创新性的故事,再让学生独立命题,构思成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有效提高习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优化评改,让学生积极作文
传统的作文评改由教师一手把持,学生无须过问。学生按规定上交作文后,教师作为唯一的读者兼评委就夜以继日,煞费苦心地精批细改,累得喘不过气来。尽管被批改过的作文立意要正统得多,语言要老成得多,格式要规范得多,可是大框小圈之中,童心“野”趣也被窒息殆尽。学生面对被老师批得“万紫千红”的作文本时,少有学生认真思考老师的评价和修改,更少有学生自己去认真修改,以致于老师费心费力的评改变成了一厢情愿,劳而无功。这种单向评改忽略了学生思想省悟的自主性,使师生交流流于形式,作文成了学生的任务,评改成了教师的任务,几乎与学生无关。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交流、多方参与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指导者”、“组织者”这个角色,避免学生“走过场”式地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反馈系统,即以学生为主体的习作评价系统。每次习作完成后,首先,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的习作,自读自改,自主评议,让学生重新感受一次习作的过程,使其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然后,组织小组评议,让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交流与提高;最后,组织全班评议,拓展思路,提升情感,鼓励学生进行赏读,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
学生作文的最大期望莫过于获得教师的认可。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评价和导向的双重作用,是学生作文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信息。通过教师的批语,学生可以看到自身的成败得失,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批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灵的发展和作文的兴趣和行文效果。因此,我们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去寻找和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那份童真,使学生在情感交融的理解中获得启迪。当老师与学生心心相通,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知道自己表达的情感为他人所理解时,学生才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才能涌现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有灵性的精彩习作,才能使作文课成了学生盼望和不舍的课堂。
作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不断地寻求提高学生作文的方法和途径,就能让学生快乐地作文,又因作文而快乐,使习作成为学生展示心灵自由,宣泄个体情感的本色,放飞童心、叙写童趣、彰显童真的自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