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梅
八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这是一个新的起点。物理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教给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要做到这些,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有一碗水。教师要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透彻理解初中物理教材,还要对高中物理进行学习,熟悉高中教材的内容,把自己的教学工作与高中的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终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素质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做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应该是充满着激情、乐于帮助学生的教师形象。教师的语言应亲切、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具有启发力。同时也应该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动不动就批评,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尽量从不同角度启发鼓励他,这样才能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当学生思考出现障碍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重视基础教育,面向全班教学
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知识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九年级物理,在学习密度概念之前,要先把体积单位及单位之间的换算讲给学生。另外,由于以往在中学教学中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教师讲课内容往往只是面对寥若晨星的“尖子生”,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我们应该把目标定在面向全体学生身上,只有这样,教师的思路与学生思路才能保持一致,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全班的成绩。
四、重视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演示实验时,要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找到方法、答案。在分组实验中,真正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全面的锻炼,才能真正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品质。
五、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对于达到这样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对学生来说,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教师安排的探究问题也应该循序渐进,在学习物理的最初阶段,应该选择较简单的探究内容,在容易出现困难的环节给予必要的提示;而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逐渐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六、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运用不同方法
1.要善于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总结
对于“匀速”的理解,学完力学后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①匀速隐含物体运动速度不变。
②匀速隐含物体受力平衡。
③匀速隐含物体不受力。
④匀速隐含物体的动能不变。
2.要善于把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联系、比较
对于密度公式:ρ=m/v,要讲明它的意义及与数学公式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的质量的多少或它的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或与它的体积成反比。
3.要善于把同一类问题进行归纳
如在讲用弹簧秤测力时,可以复习前面学习过的测量仪器: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测量体积的工具是量筒和量杯等。
4.要善于把相似的问题进行比较
如在学习密度时有两句话:“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属性和特性是不同的,特性是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和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总之,教学过程是个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相结合等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切实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