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动中参与 在体验中发展

2009-12-08 08:3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美的音乐情感

陈 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音乐课堂要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之间体验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共享音乐中美的情感,让音乐教学激起新的活力。笔者以“互动·体验”课题研究为载体,以音乐课堂实施为重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评价互动等形式,探索学生在充分体验音乐的情感美、韵律美、造型美的活动中,始终处于渐进式的“互动”发展过程,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断得到发展、优化。

一、创设参与情境,在乐情互动中体验音乐美

新课程观认为,音乐教育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来指导“互动·体验”课题研究,旨在探索新课标要求带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为音乐课堂带来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人本回归。

“互动·体验”教学实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实现互动式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情境、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经历探究过程并获得情感体验。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册第1课《摇啊摇》学习中,要求学生自己创编歌曲进行情境表演。孩子们根据歌曲内容,充分展开想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分工合作,做到全员参与,把自己融进各自的形象与造型之中,对自己所理解的角色进行创作与表演。“在小桥流水、花草树木环绕的场景中,传来悠扬抒情的《摇啊摇》歌声,一位可爱的小宝宝依偎在外婆的怀里,正尽情享受着亲情的温暖……”孩子们表现出的一招一式,既充满了童真、童趣,又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用他们最真实的体验,演绎着童年的幸福与美好。在美的画面、美的声音、美的故事、美的语言中拉近音乐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把音乐教育的情境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的主动发展开辟了有效的互动途径,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下进入学习的状态,以自己的情感加深对歌曲在童真、童趣方面的感悟与认识。

二、架设学习空间,在怡情互动中体验成功喜悦

在“互动·体验”课题研究实践中,笔者倡导音乐教学不应是单向的灌输,而应是有效的、双向的、多向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质是尊重、关心每一个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个性发展,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音乐课堂座位的编排上,针对不同需要进行组合排列,学生可以走出座位与同伴交流,为他们创设贴近生活、贴近自身体验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架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成长的环境。在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册第9单元《丰收歌舞》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秋天丰收的喜悦,请学生自己动手布置音乐室。经过孩子们的共同努力,把教室布置成一个丰收的小院模样了,孩子们在这个农家小院里欣赏《丰收之歌》、聆听《丰收的喜悦》、歌唱《圆圆和弯弯》、表演《秸梗摇》,孩子们手舞足蹈,无比喜悦,在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体验以音乐来诠释丰收与成功的喜悦,促使孩子们的音乐潜质发挥得到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新的契机,使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动脚,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情感上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在学习中不断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形成“互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许多“动”的环节,有画图形谱,有改编歌词,有自制小乐器,有制作头饰,歌曲情境表演、器乐演奏等。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二册第2课《小雨沙沙》教学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多种“动”情景,积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各项唱、演、奏、编、制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互动发展,让学生去感受种子的心情,去演奏种子的成长,在愉悦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表现美。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思维动起来,把互动的场面推向一种高潮。这种“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身心自由地感受音乐,动情地表现音乐,丰富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陶冶了孩子的审美情操。

三、搭建情感平台,在融情互动中发展能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音乐可以使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老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其感情特征,做到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要使课堂互动有效,有时要巧妙设置问题,有时要抓住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美的情感。只有教师把音乐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和情感揭示出来,音乐的互动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其次,在互动中教师首先要感动起来,教师进入“角色”活灵活现,学生随师“入境”则情不自禁。当互动达到一定的“火候”时,作品之情家会自然而然地浸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

如在第五册第5课《妈妈的歌》聆听河北民歌《小白菜》时,为激发学生情感,教师首先要介绍一下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并对歌曲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助学生理解。此曲是一首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在河北省几乎家喻户晓的传统儿童歌曲。讲述的是一个从小失去亲娘孤苦无依的小女孩受到后娘虐待的悲惨故事。歌曲的旋律委婉、低沉、悲凄的情调,渲染了音乐哭诉性的特点。经教师启发后,学生感悟出歌曲的情绪与风格,把握了歌曲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师生互动,以情带声,声情并貌的情感就可以表现出来。在教学互动中,引导情感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审美的意境。

“互动·体验”实践研究中,通过搭建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小组展示等形式多样的互动平台,学生不断得以成长,合作意识得以增强。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依托小组的团队力量,大家集思广益,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坚持下去,有利于拓宽体验广度,加深体验深度,而且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帮助学生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

四、构建评价机制,在交流互动中提高甄别力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互动过程向效果转化的重要层面,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不可忽视的一环,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价值,是学习的“结果”确立的桥梁。因而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题研究中,应力求做到“三重三轻”。一是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轻总结性的评价;二是重视学生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过多说教和评价,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三是重视评价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轻视解决问题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行为出现偏差,老师要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也许是最直接的,所以不要随意否定。音乐课堂评价的注意力应放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其实,学会欣赏,也就学会了评价。让学生欣赏自己、欣赏同伴,在欣赏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在音乐课上,老师对学生阵阵的赞许声、学生之间赏识的互评、学生中肯的自评,构成了新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互动,学生从感性逐渐向理性发展,感悟也由浅入深的推进。因此,评价互动也就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导致自我系统完善的活动。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还关注了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并为改进学习方法而努力。

体验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对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新的思考。在互动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态势,还应考虑下列成分:在团体活动中的表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发育情况以及需要特别指导的方面。

“互动·体验”音乐课题研究模式,优化了教学环境,把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唱动结合、多向交流的互动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新。“互动·体验”教学模式最大特征就是突出了以学生为本,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掘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火花,得到创造的结果,享受成功的快乐,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元化延伸与拓展。新课程带给教师和学生全新的空间,是一种全新的实践与探索,由“心传心受”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再到“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更高层面转变,使师生的心灵随着音乐一起舞动。“互动·体验”是一种基本的音乐学习策略,它既有情感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互动·体验”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学习能力,把教材内容融于其中,寻找适合的切入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学习的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在“互动·体验”中享受学习音乐的美。

(责任编辑:闽晓)

猜你喜欢
美的音乐情感
打破平衡
情感
台上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音乐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秋夜的音乐